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當代藝術學與美學論壇”
■編者按: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為首批恢復招收藝術學研究生的機構,也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評審批準的中國第一個藝術學一級學科授予單位。2011年,藝術學成為獨立學科門類,對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藝術學理論和學科建構有哪些影響?中國藝術研究院又有哪些藝術學傳統?本期文化周刊從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舉辦的“當代藝術學與美學論壇”中尋找答案。
近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下文簡稱“馬文所”)主辦的第12期“當代藝術學與美學論壇”舉行。論壇以“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藝術學傳統”為主題,邀請音樂研究所、戲曲研究所、美術研究所及其他部門專家、學者,就藝術學研究歷史展開對話……
1藝術學學科的獨立
“從1978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開始招收第一屆研究生起,從藝術單科門類到藝術學作為一級學科,再到藝術學學科成為藝術學門類,其招收研究生的歷史見證了藝術學門類發展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2003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的第十屆全國政協會議上,有數十位常委和委員聯名提交了‘將藝術學提升為學科門類’的提案;同年,國務院學術委員會正式批準中國藝術研究院為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石中琪這樣介紹道。
早在200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曾就“藝術學”提升為學科門類召開會議,并提交審議報告。在2008年的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全體會議期間,又有數十位常委和委員就同樣問題上交提案,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并組織調研組分赴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藝術院校進行調查研討。
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8次會議審議批準《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將原隸屬于“文學門類”的一級學科藝術學(0504)升格為新的學科門類——“藝術學門類”,下設藝術學理論(1301)、音樂與舞蹈學(1302)、戲劇與影視學(1303)、美術學(1304)、設計學(1305)等5個一級學科。
“在藝術學學科提升為藝術學門類之前,一批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學術鋪墊工作。拿中國藝術研究院來說,李心峰先生發表在《文藝研究》1988年第1期《藝術學的構想》一文,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有關藝術學結構體系的設想,也為藝術學理論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方法。”馬文所孫曉霞闡述道。
圍繞藝術學傳統和學科建設,石中琪從研究生教育的視角出發,整理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藝術學學科發展史,通過大量翔實的數據闡釋了從1978年起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其強大的藝術理論研究優勢走在藝術學研究生教育的前沿,并在中國當代藝術學學科建設和學科升級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此外,聊城大學郝春燕從藝術學理論的角度對王朝聞的學術特征、理論建構等進行了梳理。秦佩、王園園、桑媛及張新科、王莎莎等先后介紹了李希凡、陸梅林、李心峰等前輩在文藝學和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中的成就和貢獻。馬文所魯太光認為,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藝術學理論以及各門類藝術研究方面不斷有里程碑式的學者與著作出現,是值得新一代學人引以為傲的。
2三大學術傳統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從1949年建院以來,就有著深厚的學術傳統。”來自音樂研究所的郭威開門見山地指出了這種深厚學術傳統的歷史。
隨后,郭威細致梳理了音樂研究所在學科門類設置、學術機制建立、學術范式確立等多方面的成就。他認為,音樂研究所作為國家層面的音樂學理論重鎮,曾在全國范圍發揮著“學術共同體”“學術資料庫”和“學術理論源”三方面重要影響;特別是其確立的“史、論、聲、器、譜、圖、典、刊”八大板塊,開創了中國音樂學全新的知識體系;其所秉持的全局觀、本體觀和整體觀,成為音樂研究所一脈相承的學術傳統。同樣來自音樂研究所的李宏鋒則從楊蔭瀏和黃翔鵬兩位前輩的研究特色談起,解讀了音樂研究所理論與實踐并行的學術特色,即資料先行、立足實踐、史論結合。他表示,楊蔭瀏先生的學問扎根于中國傳統音樂實踐;他的音樂史學、音樂考古學、樂律學、古譜學、民族音樂理論、樂種學、樂器學等多學科研究無一不植根于民間和實踐。黃翔鵬先生以“開門辦所”理念主持的“中國樂律學史”課題,他的《傳統是一條河流》《溯流探源》《中國人的音樂和音樂學》等著作,在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的構建上具有卓越貢獻。音樂研究所的馮卓慧認為,“資料先行”“開門辦所”等理念背后隱含著從實踐出發的線索;整體看,音樂研究所倡導的以資料收集為基礎,以實踐能力為依托,以史論結合為路徑的研究模式,已經成為中國音樂學研究的經典范式。
“前海學派,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學術特點,已經成為戲曲研究的一個代名詞;這一學術群體代表著學術的傳統。”王瑜瑜介紹了前海學人在戲曲文獻整理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20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前身———中國戲曲研究院組織編纂《中國戲曲史資料叢刊》,開啟了新中國成立后戲曲學術研究的龐大工程,這是新中國戲曲學術研究體系建構的開端。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戲曲志》兼顧戲曲藝術的本體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史、表、志、傳,四位一體,相互補充,共同發揮了戲曲志的文獻價值、史學價值、戲曲史價值及文化價值。新世紀大型戲曲文獻整理工程《昆曲藝術大典》《京劇藝術大典》等受到學界廣泛關注。前海學人的戲曲文獻整理與研究不僅成績突出,而且提升到了理論建設和學科建設的高度,體現出可貴的學術自覺與敏銳的學術眼光。在戲曲文獻學上的成就為打造當代完備的戲曲藝術學科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戲曲研究所張之薇從戲曲批評的視角梳理了前海學派的理論特點。她指出,與音樂研究所的學術傳統相一致,前海學派同樣注重戲曲實踐和戲曲本體,提倡中國人的戲曲學。在完成了一大批奠基性著作的同時,前海學派為中國的戲曲學架構了資料、志、史、論、評論五位一體的學科體系,這是其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成立于1953年6月的中國繪畫研究所就是今天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前身,當時隸屬于中央美術學院,首任所長是黃賓虹,副所長是王朝聞……”曾就讀于美術學系的王成國總結了美術研究所的三大學術傳統:一是注重史論結合的研究方法,強調把具體的理論融入到史學寫作中;二是強調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并行;三是注重學科規劃,如王朝聞對美術學學科的全面布局、鄧福星確定“美術學”這一學科名稱等。這些成就對于中國美術學學科整體樣貌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
在《中華文化畫報》雜志社王偉看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各門類學科無論是接續延安時期所倡導的“民間化”,還是強調理論研究要結合實踐、中國化等,其理論的統一性都在于它們是近代學術思想的一種“外顯”。他強調,在中國美術學科的創作、研究、展覽、傳播及機構設置等諸方面的建設歷史中,美術研究所一直是美術理論研究的重陣,其學術傳統與理論特征是當代中國美術學學科史的一個很好的注解。
3面向未來的藝術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藝術理論界堅持人民文藝的立場,以藝術的具體實踐為根基,歷經近70年的上下求索,逐步確立了中國當代藝術學學科獨特的發展道路。中國藝術研究院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藝術科研機構,從建院至今始終著眼于中國現代藝術科研體系建設,在各門類藝術史論研究和一般藝術學的基礎理論探索方面均取得了卓著成就,產生了一大批標志性、奠基性成果,為奠定當代中國藝術學學科架構和學理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紅樓夢研究所研究員孫偉科指出,通過對三大傳統研究所學術歷史的鉤沉,可深刻了解并清晰認識到其貢獻。深入歷史來看,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先賢們在繼承延安文藝精神、創新學術方法及建構中國的藝術學學科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派。時至今日,這個學派仍然生命力旺盛,并具有科學、開放、建設性的精神。他倡導青年學者應信守“前海學派”一以貫之的“學統”,尊重歷史并深入研究歷史,為藝術學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著名文藝理論家李心峰在總結中認為,此次論壇以開放的姿態集合各藝術門類進行對話,并深入探討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藝術學傳統”,具有多重意義和價值。他指出,從元理論的角度考察不同藝術門類的統一性問題本應是藝術學理論的重大課題,值此改革開放40周年時,回顧“前海學派”各藝術門類的學術傳統、學科構成,觀察各門藝術的基礎性特征,不僅是向藝術學傳統致敬,也是從理論和歷史兩個維度對該學科的一次具體總結和整理。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對于藝術學各門類來說,就是要基于過去的學術傳統,回顧、梳理、總結其發展成就,借鑒吸收新時代研究中的新思路、新方法,以面向未來。
編輯:楊嵐
關鍵詞:中國 藝術 藝術學 學科 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