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全民健身,舞出時代律動
在山城重慶,千余市民組成“登山大軍”,蔚為壯觀;在大湖名城合肥,騎行隊伍腳踩“風火輪”,在巢湖兩岸上演“速度與激情”……8月8日是第十個“全民健身日”,也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十周年,為宣揚運動精神,展現運動風采,全國各地早早“熱身”,結合地域特色,創新群眾體育活動,給這個時代增添了一抹律動之美。
從2009年首個“全民健身日”啟動至今,10年來,“全民健身”的理想正在成為現實。運動軟件每日“打卡”,健身達人收獲“點贊”,公共健身場所成為社區“標配”;從老年人的長壽“必修課”,到年輕人的時尚“風向標”,從強身健體到“成為更好的自己”……健康、自律、時尚的健身活動,被賦予日益豐富的內涵,儼然成為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健身文化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也被數據印證著。近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體育場地已接近200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66平方米。僅2017年“全民健身日”前后,全國全民健身活動的參與量就逼近1億人次。可以說,全民健身的社會熱潮興起,飽含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民健身熱潮的形成,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大力推動。從1995年我國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到2009年《全民健身條例》公布實施,再到“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二十余年耕耘,全民健身工作逐漸實現長效化、制度化。進入新時代,以“六個身邊”工程為重要抓手,政府正不斷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理順“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體育工作思路,力爭到2025年,實現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億。群眾體育的未來趨勢已然清晰,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把群眾體育工作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全民健身熱情的高漲,既厚植于深厚的傳統土壤,又深受現代體育產業的滋養。古時,在“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中,就蘊含著騎射的體育因素。體育和德育、智育一起,構成了我國傳統教育的三個維度。另一方面,伴隨健身運動的智能化、時尚化、全民化趨勢,與健身相關的教育培訓、裝備制造、互聯網應用顯示出廣闊前景,體育產業正在成為國民消費新風口。健身產品和服務的升級,又進一步催生了群眾的健身消費訴求,讓健身逐漸成為美好生活的“剛需”。
當然,也要看到,全民健身的管理問題和認識誤區依然存在。一些社區公共健身器材利用率不高,嚴重老化、疏于維護,甚至存在安全隱患;一些地方健身活動發展不平衡,面向基層特別是廣大農村群眾的運動項目亟待開發;一些運動“達人”盲目推崇過量運動,將卡路里視為“天敵”,甚至要“瘦”不要“壽”;一些健身會所經營管理缺乏規范,健身指導人員缺少相應資質……這些問題,都迫切呼喚我們在“健身熱”中多一些“冷思考”。
據國家體育總局披露,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全民健身積分制度,群眾通過健身獲取積分,就可以兌換相應的物質獎勵。每一次運動健身,都是為生命健康和民族活力“積分”。當體育和生活無縫銜接,健身和健康深度融合,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雙輪驅動,我們才會離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的目標更近。
編輯:趙彥
關鍵詞: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