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全民健身不能少了“運動處方”
近兩年,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原所長李國平都在忙一件事情,那就是促進運動醫學專科醫院的創建。李國平提出,目前大型醫院一號難求,運動康復專家也屬于極為稀缺的資源,而隨著全民健身工作的推進,人們對于專業、個性化的運動醫學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大的供需矛盾。
按照李國平的設想,運動醫學專科醫院的建立,可以帶動運動處方師等一系列人才隊伍的建設,從而為百姓提供更為周到的健身醫療服務。
“上醫治未病。以前是蓋醫院增加病房,增加醫療投入,但是根本上來說,應該要把源頭弄好,這樣才會把病人數量降下來。體醫結合,是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高度融合。”李國平說。
隨著科技的發展,“運動處方”這一體質監測手段已經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在全國的許多地方,每年開一張“運動處方”,規劃未來一年的運動方案,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對于“運動處方”這一概念也有著比較清晰的表述,《綱要》中提出:“發布體育健身活動指南,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站點建設。開展國民體質測試,完善體質健康監測體系,開發應用國民體質健康監測大數據,開展運動風險評估。”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在4月11日成立體醫融合促進與創新研究中心,由運動營養專業博士郭建軍擔任主任。“每種生活方式和運動習慣都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地域性,比如中國的太極拳不一定讓美國人都能強身健體,美國人熱衷的舉杠鈴也不一定讓每個中國人達到健康目標。”他認為,針對不同群體甚至個人,都應有個性化的科學健身指導。“無論是中醫西醫還是專業運動康復療法等,都必須有科學運動理論的指導,針對人們不同的問題和需求‘對癥下藥’,這個‘藥’指的是運動。”
從2015年開始,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的全民體質監測站開始下到農村進行體質監測,每年有500多人拿到“運動處方”,并接受具有針對性的健身指導。據屯留縣體育服務中心體質測試站站長郭志忠介紹,進行監測之后,每年會隨機抽查10%的人進行復查,和往年進行比較,測定的數據是否提高。
不過,“運動處方”畢竟是新生事物,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測試群眾,都需要有一個逐步了解和磨合的過程。“在體質監測方面,目前還存在幾個問題,比如受測人群對檢測目的意義不清楚,有的去了以后以為是看病的,人群以中老年為主,中青年測試得少一點。另外,有些“運動處方”堅持一段以后就回到原來的生活狀態,一些受測者對健身缺乏自信心和恒心。”郭志忠說。
與此同時,在對“亞健康”或病患者特別是慢性病患者開出合適的“運動處方”也已經開始進行探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團隊2014年開始與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專家合作,在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中探索體醫融合。
李光熙曾在美國梅奧醫學中心工作,他對梅奧醫學中心高度重視運動康復有深刻的印象。他介紹說,梅奧中心針對心臟病患者的康復團隊中,有8人是運動康復師,占整個團隊人數的一半。相比之下,中國在這方面還有較長一段路要走。
總結通過運動幫助慢性病患者康復的做法,李光熙說,患者團隊訓練效果更好,訓練還要增強趣味性,讓患者體驗到運動的快樂,同時要注意運動安全。在運動治療中,體質測試應得到重視,可作為不良生活的“標志物”,運動相關生化指標要列入監控體系,用于判斷運動強度。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也在探索通過運動方式幫助超重兒童進行體育鍛煉。該院和體科所合作開展講座,每月對小患者進行一次現場指導。
在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雷寒教授看來,“運動處方”就是體育與醫學的結合點。他說,不運動有害,不當運動同樣有害,要根據患者病情、身體素質等,選擇運動種類、運動強度、持續時間、運動頻度,制訂個性化運動方案。
“運動是良醫”的論斷已經被社會所公認,而“體醫結合”也應成為實現全民健康目標的鋪路石。當“運動處方”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整個社會一定會迎來一個更加健康的未來。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運動 健身 運動處方 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