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今天,你跑對了嗎
數據來源:國家體育總局 艾瑞咨詢《2016年中國全民運動健身行業報告》
本期統籌:呂中正 制圖:蔡華偉
不知你是否感同身受,健身正成為中國的一種新潮“畫風”。
從早年間“吃了嗎”到如今“走路了嗎”,問候語的變化,反映了國人對健康生活的更高追求。隨著《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相繼出臺,全民健身更上升為國家戰略。從體育人群的增多、體育事業的發展,到體育產業的興起,體育運動正在以更強大的號召力,影響著中國社會行進的步伐。值得注意的是,蓬勃的運動勢頭背后,是運動模式乃至運動內涵的悄然改變,更急需關于運動健身轉型升級時期的冷靜觀察和理性思考。
遠望觀瀾,本版今起推出“大數據觀察·關注全民健身”系列報道,力爭從一個側面刻畫出生動的“健康中國”。
——編者
火熱——
健身項目更豐富,20—40歲人群運動熱情高漲
70多歲的周奶奶是個健身達人,每晚8點多,她都會到天津民園體育場健步走。“這是第六圈了,前五圈是正著走,這一圈兒我倒著走。在老家時,我去附近學校的操場能走12圈,這個地方比學校的操場大,不能走那么多。”操場上走路的、跑步的市民很多,周奶奶旁邊不時有人經過。
近年來,運動健身逐漸成為時尚,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健身大軍。據2014年國家最新全民健身狀況調查公報數據,相比2007年,運動健身的人群增長近8個百分點。
數據也透露了一個細節,運動人群的增長主力,不是像周奶奶這樣的老年人,而是20—40歲人群,比例幾乎翻番。
“我原來240斤,現在減到190斤了。是不是嚇到你了?”在北京一家銀行工作的大壯驕傲地向記者講述運動成果,“2014年,我開始嘗試跑步減肥,一般會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夜跑,每周2—3次。完成了國內的7次馬拉松比賽、一次奧運距離鐵人三項比賽、一次100公里越野賽……”
“跑者”“夜跑”“馬拉松”……這些熱詞經常出現在“大壯們”的運動講述中。在他們看來,這也是運動魅力的一種體現。
除了跑步、游泳、羽毛球等項目,中青年人群的運動選擇越來越豐富。網球、瑜伽、攀巖、滑雪……這些有參與門檻和技術難度的運動項目曾經很“高冷”,如今隨著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消費的升級,也逐漸被更多有經濟實力的中青年運動者青睞。
升級——
健身類APP興起,運動的社交屬性逐漸顯現
“平時跑步,我會用手機APP軟件記錄,參加專業賽事時會選擇用跑步手表。”大壯告訴記者。
根據艾瑞咨詢《2016年中國全民運動健身行業報告》,2016年1—9月,運動健身類APP用戶規模和總使用時長穩步增加,用戶使用頻次和使用時長也處于穩步增長態勢。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互聯網運動服務工具輔助自己運動鍛煉,用戶每天的運動APP啟動次數和使用時長增多,用戶運動鍛煉更頻繁了,鍛煉時間更長了。
“超過1萬步,軟件里的數字顏色就會不一樣。有時回家后發現與第一名差距很小,就會下樓再走一圈。走的步數多了,會有很多人來點贊。”在一家私企工作的韋潔告訴記者,“曬步數”成為她的日常。此外,作為一名女性,韋潔還特別青睞運動APP的健康管理功能。“跑了多少距離、花了多長時間、消耗了多少卡路里,都可以折算成消耗了多少米飯、炸雞和碳酸飲料。”
“互動性”是APP軟件的一大優勢,它為運動增添了激勵機制,讓一些原本枯燥、個人難以堅持的運動健身項目充滿了人際互動樂趣。APP可以網羅共同愛好者,在線上看到彼此的運動成績,互相點贊鼓勵,還可以將線上成員單獨集合建群或延續至線下。
專家表示,運動APP的分享、記錄和互動等功能,讓運動不再只是滿足單一的鍛煉需求,更逐漸成為一種社交方式。這種轉型升級的運動模式,逐漸擴大了運動效益的邊界。
思考——
“運動傷護”成為呼聲最高的運動服務需求
去年隨子女遷到天津居住的劉女士,則向記者表達了她對運動的擔憂,“我兒子以前從來不鍛煉,最近跑了一段時間步,就躍躍欲試想要報名馬拉松,這能行嗎?”
報告顯示,我國馬拉松賽事場次及參賽人次呈逐年增多趨勢。尤其是2015年1月,中國田徑協會取消對馬拉松賽事的審批,場次呈爆發式增長。2015年我國注冊賽事134場,比上一年的51場,增加了83場之多。參加馬拉松人數150萬人次,也比2014年增加了60萬人次。
但另一個無法忽視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參賽人員暴露出非專業的運動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導致他們在運動中造成損傷,甚至出現運動猝死事件。
“盲目跟風不可取。雖然運動類APP也在逐漸增加運動指導功能,但運動技術、強度負荷等仍需要專業人士的當面指導。”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教授張一民表示,“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跑步、健身的同時使用心率監測設備,這是專業意識的覺醒,但還遠遠不夠。”張一民建議,個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定制運動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的運動指導和培訓較為缺失,但家長們卻更舍得為孩子投入。高達89.6%的人群在接受調查時表示,會關注孩子的運動愛好。數據顯示,家長在參加運動培訓的時間和持續率上普遍低于孩子。相比之下,孩子們的學習周期更長,學習時間更有保證。
在一項運動服務的需求調查中,“運動傷護/康健”成為呼聲最高的運動服務需求。排序較前的還有運動方法、運動圈子、場所推薦、裝備評測和學習培訓等。運動如何在智能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專業化、個體化?這成為運動熱潮背后無法忽視的問題。
“目前,運動人群對運動醫療逐漸重視。”張一民表示,運動醫療是指圍繞運動參與,提供系統的體質監測、運動處方、運動風險評估、運動護理康復等服務,基本可涵蓋上述調查中的需求。“目前,運動醫療人才主要有醫生、運動醫學教師以及受過培訓的健身教練等,但數量嚴重不足,急需加強培育力度。”(記者龔相娟)
編輯:趙彥
關鍵詞:健康中國 健身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