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永不褪色的精神禮贊——獻給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永不褪色的精神禮贊——獻給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
新華社記者
我們追問歷史:
是誰點燃革命的星火,高擎信仰的旗幟,感召民族的奮起?
我們探問未來:
新時代,新征程,該怎樣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浩然天地間,習近平總書記的號令震撼時空:
“要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全黨同志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97年的偉大社會革命繼續推進下去,決不能因為勝利而驕傲,決不能因為成就而懈怠,決不能因為困難而退縮,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更加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風雨兼程,苦難輝煌。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億萬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開辟了一條波瀾壯闊的復興之路!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柱中流的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時代英雄,依然在中華大地書寫氣壯山河的壯麗詩篇,在人民心中鑄就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為什么我們的身邊,總有這樣一群人,令人仰望、催人奮進?因為堅如磐石的信仰,點燃了他們的精神,如熊熊烈火生生不息
“塌方在什么位置?有沒有人受傷?有沒有車受阻?”手機那邊的應答還沒結束,屋里的人已經跨出辦公室。
西藏隆子縣玉麥鄉的黨支部書記達娃一米七八,大步流星。如果不注意他腫脹的關節,誰也瞧不出他長年在玉麥患上了嚴重的風濕。
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曲折陡峭的土路向下,標注邊境線的玉麥就在山谷中間。這里一年200多天籠罩在雨雪之中。路,就是9戶31名藏族村民和300多頭牦牛的生命線。
從7年前到任的第一天開始,達娃的人生就和玉麥的路綁在一起。大雪封山,縣里派人把達娃送到日拉雪山山頂,他就徒步向山下的玉麥鄉行進。
“雪足有四五十厘米深,稍有不慎就再也出不去。”30歲的達娃心里沉甸甸的,他對自己重重地說,“一定要修一條水泥路。”
一年又一年,玉麥的路越修越長,邊境小康示范鄉建設如火如荼。達娃常對鄉親們說,以前你們只在新聞里聽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在這條“路”也通到咱家門口了!
極端天氣,玉麥的路斷了又修,修了又斷。達娃的家里放著對講機和手電,有情況隨時就出發。
“路在人就在,我們每個人都是祖國的坐標。”達娃說:“過去是路在腳下,現在是路在心里。”
堅定不移!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用雙腳走出的信仰之路!
18年前的陜西省黃陵縣索洛灣村,出了一件稀罕事。有個名叫柯小海的村民帶著在外創業攢下的積蓄,回鄉入了黨,又參選村黨支部書記。
“我小日子滋潤了,看著鄉親們還在受苦,心里難受。”當選后,柯小海直接把自己的企業捐給了村集體。
建大棚、養魚塘,發動村民入股,建設索洛灣古鎮、發展鄉村旅游……如今,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300萬元,村民人均年分紅1.7萬元,人均收入比十年前翻了10倍。
“共產黨不就是為人民服務?!”柯小海憨厚一笑,“看到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每天都是笑著睡著的。”
始終有人不解:為什么中國共產黨人可以為著主義,拋家舍業、慷慨捐軀?
“因為信仰和信仰鑄就的精神。信仰,是你相信你從來沒有看見過的,而信仰的回報是看見你所相信的。”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匡勝說,我們的前輩沒有看見過共產主義,但他們愿意為之拋頭顱、灑熱血。今天不斷崛起的中國,就是這個信仰的回報。
2018年5月3日,92歲的鄭德榮走了。這一日,距離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只有兩天。
鄭德榮原本是要帶著論文赴京參加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理論研討會。然而,肆虐的癌細胞帶來的劇痛,只能靠強效麻醉貼緩解片刻。
病床上,他堅持讓學生把自己反復修改的論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主要成果和寶貴經驗》念給他聽。然后,拔掉氧氣管,艱難地迸出幾個字:“要分段……”
“在馬言馬、懂馬信馬、傳馬護馬。”在舊中國成長起來的鄭德榮,從第一次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就認定了這個真理。
為了研究并寫作《毛澤東思想概論》,他抄寫的研究資料不計其數。面對時代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訴求,他年近九旬還扎進圖書館,反復考證研究。
5月1日,就在鄭德榮臨終前兩天,他還在聽取學生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心得體會。
彌留之際,他對前來看望的學生艱難地動了動嘴唇,說出生命中最后一句話:“不忘初心”。
至死不渝,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用生命詮釋的信仰,用信仰傳承的精神!
正是有了這樣一種信仰,他們可以在血雨腥風中點燃革命的火種,在敵人的絞刑架前笑對死亡。
正是有了這樣一種精神,他們可以前赴后繼、舍己為公,在祖國的廣袤大地,播撒信仰的力量。
2012年11月,26歲的邢鐳作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到北京開會,期間趁著休會和在京工作的女友登記結婚。
“咱倆什么都沒有,婚紗照沒有,結婚合影沒有,連結婚戒指也沒有。”女友說著說著,突然掏出一對十幾塊錢的卡通戒指,默默套在彼此的手指上。
“嫁給一個村官,你的生活注定很平淡,但也肯定不平凡,因為我們是帶著理想去做事情。”邢鐳對妻子說。
2017年,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三灣鄉成功脫貧摘帽。年輕的鄉黨委書記邢鐳帶領鄉親們,在這塊中國革命圣地打贏了一場新時代的脫貧攻堅戰。
他說:“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比一個人或是幾個人的幸福,更值得。”
這些共產黨人,沒有驚天動地的大道理,卻有行勝于言的大追求;沒有坐享其成的功勞心,卻把為國為民的使命扛在肩。
有人難免疑惑:時代變遷,那精神的火炬能否恒久照耀前行的方向?
中國共產黨人,用生命給出了答案。
“當代新愚公”李保國,每年在山里“務農”超過200天,把農業富民的論文寫在大地上;
“樵夫”廖俊波一生為民披荊斬棘,用48年人生寫就當代“焦裕祿精神”;
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惜時不惜命,用生命最后的7年帶領團隊創造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復旦大學植物學家鐘揚16年如一日地跋涉在青藏高原,換來4000萬顆種子的國家寶藏……
大海的遼闊,是因為每一涓滴的匯聚;高山的巍峨,是因為每一塊堅石的挺立。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用信仰舉起精神的火炬,用實干在人民心中樹起永恒的豐碑。
為什么我們的國家,總有這樣一群人,銳意進取、敢為人先?因為改革創新的精神,融入他們的血液,如滾滾海潮澎湃向前
中國西南,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洶涌奔流的雅礱江在這里遭遇海拔4193米的錦屏山,肖夢蛟參與的暗物質研究實驗就隱藏在江與山相擁的臂彎深處。
錦屏山隧道中部距離山頂2400多米的地方,厚厚的巖層為科學家提供了國際上宇宙射線通量最小的地下實驗環境。幾年前,肖夢蛟成為“Panda X”項目一期現場負責人,帶領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完成相關設備的組裝、調試。
初建階段,肖夢蛟每天與工程人員同進同出,由于隧道里沒有廁所,大家都盡可能少吃少喝。
狹窄的實驗室沒有降溫措施,無數臺設備連續散熱,好似巨大的蒸籠。團隊成員穿著的潔凈服密不透氣,記不清有多少次熱到虛脫。
儀器試運行需要24小時監測。一旦報告異常,還要連夜檢查測試。整整一年,除了兩次出差開會,肖夢蛟340多天沒有遠離隧道空間,成了不折不扣的“山底洞人”。
與世隔絕,一切從零開始。每天都會遇到不重樣的困難,睡眠時間常常不足5小時。
一年間,這個身高超過一米七的小伙子瘦得只剩90斤。原本是馬拉松半專業選手的他患上嚴重的肝功能損傷。
問他:以身體為代價,值得嗎?
“雖然有點兒后怕,但從暗物質研究的角度講,我也算是少數幾個持有‘原始股’的中國人啊!”這個有著8年黨齡的青年毫不掩飾心中的驕傲。
從籍籍無名到世界一流,“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CJPL)”已成為該領域世界公認三大領先實驗團隊之一。有外國媒體稱,中國科學家成為了“最有可能發現暗物質”的一份子。
現在,肖夢蛟正赴國際頂尖的實驗室繼續深造。夜深人靜,他還會想起那段“山底洞人”的生活,想起在那里種下的“讓中國在科技強國的賽道上再進一步”的夢想。
時空穿梭,從在漫漫長夜中尋到馬克思主義的火種那一刻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目光,總是望向未來,他們的體內,永遠涌動著變革創新的因子。
1987年底,周海江出名了!這個深圳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毅然辭去河海大學的教職,回到由他父親主管的前途未卜的太湖第四針織內衣廠。
有人風言風語:子承父業,不就是走走過場?
周海江一笑置之:“誰也沒有‘保險箱’,能力才是最好的‘飯碗’。”
從基層崗位干起,周海江掀起車間管理風暴;率先在電視臺打廣告,推出紅豆品牌;力排眾議實行股份制,率先突破民營企業產權不明晰的發展瓶頸。
而今,身為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兼CEO的周海江,正致力于把在柬埔寨建設的西港特區建成“一帶一路”上的樣板工程、共贏工程、連心工程。
生逢其時,勇做時代弄潮兒。
掀起歷史巨瀾的改革開放,正是有了無數時代先鋒的敢闖敢試,才成為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
年過七旬的邵煜棟,是號稱上海浦東“八百壯士”的其中一位。
今天,漫步在霓虹璀璨的黃浦江畔,仰望直入云霄的金茂大廈,這位老人仍會如數家珍,講述浦東創造的中國“第一”。
無論是浦東城區規劃的國際招標,還是設立中國第一個保稅區,這些今天慣見的尋常,都見證著當年“不破不立”的勇氣。
“在這樣一個世紀偉業面前,我們不過是滄海一粟,這輩子能參與其中是人生大幸。”邵煜棟說。
如果沒有他們敢為人先的膽識,上海怎會有國際金融中心的摩登氣韻?
如果沒有他們“殺出一條血路”的決絕,中國就不會有命運轉折的驚世崛起!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院務委員、科研部主任劉靖北說,在中國共產黨人開辟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革命精神不斷被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不斷與人民的價值追求同頻共振。
“舊觀念是只攔路虎……”一走進全國鄉村建設觀摩地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就能碰到卸任的老書記姜銀祥,樂呵呵地守在村口,專門負責接待講解。
上世紀70年代,退伍的姜銀祥回到村里時,很多人家還窮得娶不起媳婦。那時,家家大建露天豬圈,村民上山亂砍亂伐。一到雨季,河水和著糞水四處流淌,臭氣熏天的垃圾來回漂移。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把這里作為聯系點,多次前來指導工作。姜銀祥和黨員干部下了決心:整治環境,建沼氣池。
把村民們召集起來,一鎬頭下去,姜銀祥砸掉了自家的露天豬圈。
這是要動真格的!村干部挨家挨戶地上門做工作,最終拆掉全村154個露天豬圈、露天廁所、露天牛棚。
到2007年底,下姜村煥然一新。姜銀祥的繼任者楊紅馬又提出發展鄉村旅游。
鄉親們心里打鼓:綠水青山真就能變金山銀山?
楊紅馬和家人合計了大半宿,掏出積蓄,帶頭示范。
景區管理公司成立了,新上任的村支書姜浩強又有新點子:搞精品民宿,發展紅色培訓產業,讓下姜村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下姜村又變樣了。從住宿吃飯到戶外拓展,村口的標識牌換了又換,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有人問:當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大大小小的鄉村,能否復制小崗村的成功?
姜銀祥、楊紅馬、姜浩強……這些再平凡不過的基層黨員,正在用他們改革創新的行動,做出最好的注解。
編輯:曾珂
關鍵詞: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 永不褪色的精神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