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六部門關注文物回流減稅破冰曙光初現
對于文物藝術品市場而言,進口相關稅收一直是困擾市場發展的重要問題。近日,在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的配合下,財政部、商務部、文化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文物局等六部門調研文物回流稅制,傾聽了來自業界的政協委員、行業協會及有關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這一調研釋放出一種利好信號,文物回流減稅有望破冰,拍賣行業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稅收高企:成藝術市場發展瓶頸
中國藝術品市場,尤其是拍賣市場發展不過20多年的時間,政策、模式、理念、市場環境都在不斷磨合、優化。然而,稅收問題一直遲遲未有實質性進展。
就目前現行《稅則》看,藝術品被列為進口商品的第21類,與奢侈品同屬一類。藝術品以貨物形式進口到國內要繳納兩種稅,即由海關征收的進口關稅,2017年部分品類的關稅剛從6%降至3%,其他門類則是3%-14%不等。另一個就是進口環節增值稅,為17%,這也正是業界甚為困擾的高稅收所在。
如果物品以隨身攜帶方式入境,超出自用范圍數量或5000元時,將按照30%的稅率統一征收進口稅。除此之外,還要承擔保險、運輸等費用支出,海外文物回流的成本被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文物回流的積極性。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余平對此深表憂慮,“從國際市場看,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對文物藝術品設置低稅率,促進本土文物交易市場的繁榮。相比之下,我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容易造成文物藝術品的流失,海外藏家不愿到中國境內交易,迫使國內文物藝術品經營機構向海外轉移,境內買家資金也會向境外轉移”。
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甘學軍認為,“亞洲藝術市場的份額近年正在向中國香港和日本轉移。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進口環節的增值稅過高,除此之外,手續繁雜、通道不明晰,在客觀上都成為一道屏障”。
與此同時,在拍品逐漸陷入枯竭困境的當下,海外征集是拍品的重要來源,也是海外流失文物回歸的重要渠道。但因為稅收問題造成成本高企、經營困難,藏家對此也難以承受,最終只能將這一市場拱手讓給海外。
北京誠軒拍賣董事長左京華表示,“中國文物藝術品不是奢侈品,是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導致的文物藝術品流散。在今天國家有能力把文物購買回來的時候,關稅門檻會對此造成可以預見的不良后果”。
文物回流:減稅已成共識
對于藝術市場來說,呼吁降稅的聲音從未平息。其實,主管部門針對藝術品門類的進口關稅先后做過三次調整,2012年之前基本是12%,2012—2016年降為6%,2017年之后部分品類降至3%。但這幾次一直圍繞進口關稅進行調整,17%的增值稅沒有涉及。
關稅問題并不只是影響到拍賣企業,很多海外競拍的藏家,乃至于做美術館、博物館的企業機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寇勤分析道,“國內民間資本對文物回流的積極性和財力確實在增長,但稅收仍是他們考量的元素。現在不僅是拍賣,參加博覽會的古董商、畫廊也希望通過議價方式把文物賣回中國,海外一些藏家也希望可以捐贈給民營博物館,他們同樣具有減免稅的訴求”。
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張忠義表示,民間收藏群體到海外搶救流失文物,成本極高,不但是文物本身的價格,還要支付高額的傭金、保險、包裝、運輸等,國家應當鼓勵和減稅。
六部門關注:減稅望破冰
值得欣慰的是,財政部、商務部、文化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文物局等六部門主動深入基層了解、傾聽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文物商店、行業協會、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體現了對文物回流這一問題的重視和關注,傳遞出文物稅收政策利好的一些信號。
全國政協委員勵小捷表示,“六部門深入一線調研,重視收藏界、拍賣行業和代表委員提出的問題,這不只是工作作風的轉變,更是在十九大之后新時代、新使命的重要舉措,問題的最終立足點還要放在稅負怎么降、怎么調上”。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鄧超表示,“這代表了中央各個部門在綜合考慮文物市場的管理政策問題,適應了十九大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考慮。國內文物市場資源不足,需要通過稅收杠桿,讓文物藝術品重新回到國內市場。文物流動起來后可以反復收稅,這是一個零和倍數的問題,還可以使文物服務社會,有助于提升國際文化形象。關稅問題涉及各個部門之間的政策合力,共同將市場做到更好,好處大于風險”。對于業界關于稅收問題的建議,財政部等部門均表示將認真研究,提出進一步完善文物進口流通相關稅制的方案。(徐磊)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物 藝術品 市場 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