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掃貨藝術品 誠信萬不可丟
這些天藝術圈最熱門的,莫過于“乾隆玉璽”事件。一枚清乾隆玉璽在法國巴黎某拍賣行被中國買家以約1.6億元人民幣競得,然而時近一個月,至今未能交割完成,一度還傳出淘寶者與等待付款的拍行失聯的消息。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批評的聲音不絕于耳。“誠信再次讓國人在全世界丟臉。”“自導自演一出戲,在國內玩玩也就罷了,這回真出了洋相。”不論最終這出“戲”會以何種結局收場,平添“競拍成功卻不付款”的案例,無疑令國人在拍賣市場的誠信問題再度凸顯。
這一事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9年同樣在法國巴黎的一場拍賣會,當時廈門商人蔡銘超以3149.12萬歐元成功拍下圓明園“獸首”后,以“來歷不清”為由,不僅公開宣稱拒絕付款,還自認為參與競拍實系“愛國”之舉。舉國嘩然。
時隔七年,驚人相似的場景再度上演。網上不乏這樣的聲音——這枚乾隆玉璽極可能是圓明園流失文物,中國商人拍而不付款看似攪局,實則“愛國”。果真如此?從已有法律層面說,既然明知上拍物件系流失文物,作為中國人就不應參與拍賣,從國家層面予以制止與追索,顯然更為名正言順。如此不計后果哄抬流失國寶的價格,絲毫無益于文物回流。至于參拍成功而不及時付款,丟了誠信,只能算“錯上加錯”。何談愛國?
回到拍賣本身,這也不失為典型案例。參與競拍之后違約不付款,已然成為國內拍賣市場一大頑疾。一份全球藝術市場報告顯示,盡管中國拍賣成交總額僅次于美國,但百萬元以上高價拍品結算率還不及一半,屢屢爆出的天文數字掩蓋了市場的虛假繁榮。
拖欠拍賣余款成了國內拍賣市場的家常便飯,幾乎每家拍賣行都遭遇過。有的拍行少則被拖欠幾千萬上億元拍賣款,多的據說超過20億元。而且,這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勢,國內拍賣交易中不付款占比從五年前約50%到近兩年的60%,往往價錢越高,不付款概率越高。2011年春拍以4.26億元刷新全球中國近現代書畫成交價格紀錄的齊白石《松柏高立圖》,也未能逃脫“被擱淺”的命運。
違約拖欠付款無外乎幾種情形:從其他渠道得知自己所買拍品質量存疑或是價格偏高,于是心生悔意;對于性價比并無異議,只是借故向拍賣公司施壓,冀望得到更大折扣優惠;還有一種更為卑劣些,從一開始就不打算真正入手,故意抬高到一個驚人成交數據,借此實現炒作。不過,無論何種類型,選擇做個不付錢的“老賴”,顯然都背離了誠信原則。
早在幾年前,業內就提出建立違約“黑名單”的構想,只因擔憂挫傷客戶收藏藝術品的積極性,一直未能成行。擠掉毒瘤,如今真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時下深陷寒冬的藝術市場,任由買家虛抬價格并拒絕付款,無異于是給藝術市場走出困境增設人為障礙。畢竟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才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誰都不希望惡習成為壓垮市場的“最后一根稻草”。
編輯:陳佳
關鍵詞:掃貨藝術品 誠信 萬不可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