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網劇熱”的冷思考
《河神》《法醫秦明》《鬼吹燈》《太子妃升職記》《余罪》《最好的我們》……以上這些曾經熱播或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你看過哪些?這些劇集有一個共同特征,它們都是網絡自制劇。
不太關注網絡文化的人,可能會以為“網劇熱”只是媒介炒作制造的幻覺。可事實上,網劇如今幾乎已經可與傳統電視劇分庭抗禮。作為一種新的文藝形式,網劇在近幾年迅速攪動了我國互聯網領域的文化娛樂消費熱潮。據報道,各大視頻網站2016年已備案的網劇多達4430部,共計16938集,上線網劇共755部。
不過,在爆炸式增長的同時,網劇產業也存在資本過度干預、播放量注水、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綜合來看,網劇擁抱了更有活力的年輕受眾,產業布局也比傳統電視劇更合理。我們期待網劇產業能腳踏實地,多出精品,在內容生產與市場營銷方面實現全產業鏈最優。
第53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邀請了長期關注文化產業的學者和新華社記者撰文,并結合美國網劇的發展歷程和創新經驗,共同透視國內“網劇熱”現象。
網劇與電視劇并非簡單對立
近年來,隨著《河神》《法醫秦明》《鬼吹燈》《太子妃升職記》《余罪》《最好的我們》等大制作網劇頻頻進入大眾視野,并開始不斷獲得廣泛認可,我們可以切實地感受到,網劇不僅越來越熱,而且正日漸主流化。
在2016年,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已增至5.14億,用戶使用率為72.4%;網絡視頻是第一大休閑娛樂類互聯網使用方式,各大視頻網站已備案的網劇多達4430部,共計16938集,同比增長60.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視頻付費用戶規模已達7500萬,良好的市場生態正在逐漸成形。
可見,“網劇熱”并非新媒體炒作等媒介聲勢所帶來的幻覺,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發展趨勢。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熱錢”涌入網劇行業,急速膨脹的網劇生產也涌現出諸多問題,一度亂象頻出,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出現了相當多的認知誤區。
這其中最大的認知誤區就在于,在二元對立的框架中理解網劇和電視劇之間的關系。很多人都容易把網劇放在傳統電視劇的對立面來看待,相關討論因此最終都走向了非此即彼的指責和攻擊,更遑論從整體上把握我國網劇的發展現狀、問題和困境。
那么,網劇為什么會如此火爆?網劇和傳統電視劇之間是怎樣的關系?網劇的未來發展又將去向何方?這些關鍵問題都是我們今天理解和討論網劇問題的基本背景。
彌補了類型缺失的“燈下黑”
在網劇發展的初始階段,網劇只是我國廣電體系下電視劇領域的一個亞類型。它和網絡大電影一樣,是傳統影視類型的互聯網變體。
這并不是特例和個案。其實,我國網絡文藝作品的誕生也有著類似的共性:過去,由于我國文化工業整體水平偏低、發展時間短、發展不均衡,沒有形成像發達國家那樣種類相對齊全、能滿足各層次受眾需求的文藝類型。這種缺失直接催生了以網絡文學、網劇、網絡大電影、網絡綜藝節目為代表的網絡文藝。作為傳統文藝的通俗類型缺失的“燈下黑”式的一種補充,網絡文化在近三四年時間里迅速攪動了互聯網領域的文化娛樂消費熱潮。
比如,現在的一些通俗文學,相對于追求藝術性、形式感的純文學而言,除了言情、武俠等少數題材和類型外,一直處于“半地下”狀態,在數量上遠遠無法滿足普羅大眾的文化娛樂需求。于是,當異常通俗的網絡文學一經誕生,就迅速席卷了數億的讀者。
我國傳統廣電體系下的電視劇行業,同樣面臨著相似的問題。正因為電視劇遠不能覆蓋多達幾億觀眾的廣闊的文化娛樂消費需求,于是網劇作為可以彌補傳統電視劇行業類型缺失的、極具生命力的新興力量,自然從一登上屏幕開始就受到廣泛關注和熱捧。
因此,網劇和電視劇之間,并非簡單的二元對立關系,而是面臨著共同的時代結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網劇 電視劇 網絡 行業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