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留守兒童磨難中成長:有的單親 有的被拋棄
孝蓮可愛的笑臉。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梨鷺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3日電(記者 張群) “爸爸死了,媽媽走了,我不想媽媽,但我很想爸爸。”小孝蓮的聲音回蕩在空蕩蕩的房子里,語氣平平淡淡,沒有一絲埋怨,也沒有一絲苦惱。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中,志愿者譚雅玲讀到了這個年僅7歲小女孩被扎得千瘡百孔的心,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譚雅玲是貴州師范大學求是學院2017年暑期“三下鄉”團隊的一名志愿者,在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共和鎮神溪小學支教期間,她注意到很多像小孝蓮一樣的留守兒童,有的父母在外面打工,有的單親,有的被拋棄……這些觸目驚心的經歷,帶給孩子們巨大的磨難,也催生著他們更快地成長。
夢想
一張“不完整”的全家福
“小朋友,怎么了?”
“我,不想一個人。”回答完這個問題后,無論別人這么跟她搭話,孝蓮始終沉默不語。
“她沒有爸爸媽媽。”孝蓮的好朋友告訴志愿者,孝蓮大名叫覃孝蓮,家住共和鎮覃家灣。
一張全家福,是孝蓮多年以來的夢想。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梨鷺攝
支教期間,譚雅玲見過許多單親家庭的孩子,但是,雙親“全無”的她,還是讓譚雅玲心里“咯噔”一下:覃家灣離神溪小學特別遠,她一個人是怎么來上學的?
有一天,志愿者像往常一樣護送孩子們回家,他們注意到孝蓮一個人默默地走在隊伍的最前方,矮小又倔強的孤單背影讓志愿者耿鵬程感到心頭一酸。
從孝蓮爺爺口中,志愿者們了解到,孝蓮的爸爸在她出生52天的時候就過世了,媽媽在孝蓮爸爸還未出殯時就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來過,小孝蓮一出生便沒了爹媽。
失去了生活的依仗,爺爺不得不重操舊業,60歲的人做20歲的工作,回到沙場打沙。奶奶則做起磨豆腐工作,將豆腐零售給隔壁水泥廠只“舍得”吃豆腐的工人。就這樣,豆腐和沙變成了奶粉和尿布,將襁褓中的孝蓮哺育長大,年邁的爺爺奶奶用自己佝僂的身體扛起了孩子的整片天空。
長期打沙工作,使得爺爺雙肺感染,而因沒錢,病情一再耽擱,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但是爺爺心中有個信念——要攢錢送孫女去鎮上上學。
爺爺疼愛這個苦命的孫女,即使拖著病軀,也想拼盡全力給孫女鋪設通往美好未來的路,他語氣堅定地告訴耿鵬程:“只要我活著,就絕對不會把孝蓮給別人,也不會讓她過得比別人差。”
一直以來,孝蓮有一個夢想,就是擁有一張全家福,志愿者們幫她完成了這份看似簡單而又重大的心愿,為孝蓮一家拍了一張“不完整”全家福。“臨別時,孝蓮請我們不要走,但我還是選擇了快速離開,因為我害怕下一秒我會控制不住自己哭出來。”譚雅玲說。
堅毅
8公里的逐夢之路
“我沒有媽媽,爸爸在外面打工,很難見到他,爺爺奶奶老了,走不了這么遠的路過來。老師,你能讓我上課嗎?”一個怯怯的聲音傳到志愿者趙晨的耳中,她不由得仔細端詳著眼前這個小男孩。
兩兄妹回家路上必經的小溪。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譚雅玲攝
支教組制定的招生報名條件中明確要求必須要有家長帶著孩子來報名,男孩自知自身的情況顯然不符合條件,但是抱有強烈讀書熱情的他只能試探著詢問志愿者。
小男孩叫張亮,今年8歲,他還有個妹妹,叫張婷,今年7歲。與孝蓮一樣,張亮兄妹也是一對苦命的孩子,不同的是,他們沒了媽媽,卻還有個常年在外打工的爸爸。
出于關心,趙晨和隊員們決定送兄妹倆回家。
“這個是什么?”路上,隊員指著一片瓜藤問亮亮。
“這是瓜瓜,可以炒很多種菜。”
“你還會做菜啊?”
“對啊,爺爺奶奶端不動鍋兒!”
這段簡短的對話,使志愿者心中有說不出的難受,他們不知道小小年紀的亮亮究竟經歷了什么,在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妹妹張婷在小板凳上寫作業。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譚雅玲攝
走了一個小時的山路,志愿者們都有些疲憊,但是亮亮和婷婷依然活蹦亂跳,亮亮的家住在離學校8公里遠的地方,兄妹倆需要每天早上5點鐘從家里出發,才能保證上課不會遲到。
亮亮和婷婷從小就是老兩口拉扯大的,爺爺現在已是古稀之年,奶奶腿腳也不方便。“孩子媽媽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改嫁了,從那以后,亮崽只見過媽媽一次,婷婷打生下來就沒見過媽媽。”爺爺說,孩子爸爸在廣州打工,每年只有在過年時才回家待幾天,“家里就剩我們老兩口和倆孩子,我現在只希望兩個孩子能有書讀。”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亮亮和婷婷從小就懂事,每天放學后寫完作業,就提著碩大的水桶去打水,再踮著腳在高高的鍋臺邊炒菜……“亮崽和婷婷在各方面都很下勁兒,從來不會向我們要東要西,就是家里條件不好,苦了倆孩子。”說到這里,爺爺有意將頭扭到一邊,然后默默地轉身離開,背影孤獨又無助。
從亮亮兄妹倆的身上,趙晨領悟到了什么是堅毅,什么是逐夢,他們雖然留守在農村,但是卻留不住他們奮發讀書的夢想,想要走出大山的希望。
攜手
關愛保護快樂成長
近日,《2017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發布,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農村完全留守兒童與父母一年見面次數少于2次;近三分之一的農村缺父留守兒童與父親一年見面次數少于2次。
關于這點,張亮兄妹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通常情況下,他們一年才能和父親見一次面,而據貴州師范大學求是學院志愿者介紹,神溪小學的很多孩子們都和張亮兄妹的情況十分相似:父母常年在外打拼,只有春節期間才能與孩子有短暫的相聚。
留守兒童性格柔弱內向、自卑、孤獨、怨恨父母、學習狀況一般等現實問題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其緩解和解決迫在眉睫,也已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2016年底,民政部發布的《關于在全國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地方各級民政部門要將摸底排查中發現的無人監護、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農村留守兒童花名冊通報給同級公安機關,縣級民政部門同時將花名冊通報給當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公安機關應當及時會同村(居)民委員會聯系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父母,責令其立即返回或確定受委托監護人,并對其進行教育、訓誡,要求其依法履行監護職責。這無疑為留守兒童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帶來了福音。
關愛留守兒童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共青團中央、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民政部聯合部署青年志愿者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七彩假期”志愿服務工作,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組織開展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無數“譚雅玲們”正在這些活動的鼓勵和指導下,走進貧困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為留守兒童和貧困家庭兒童開展課業輔導、素質拓展、親情陪伴等教育精準扶貧關愛活動,為他們帶去關懷與溫暖,幫助他們長知識、開眼界,為“十三五”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