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探寶人”郭昭華:35年扎根溝壑山區 技術創新守住綠水青山
露天煤礦往往在荒郊野外。三十年前,古路縱橫交錯,溝壑崎嶇復雜,交通基本靠走,通話基本靠吼,“每天走路30多公里,翻山過溝才能抵達礦區,有時候,山溝兩側的人能清楚地看見彼此,也能相互交談,但是想要握一下手,可能得走上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郭昭華苦笑著說。
而由于礦區離家比較遠,所以出門前必須帶足干糧和水,“一般情況下,吃饅頭就咸菜疙瘩。每當帶的水喝完了,就到當地老百姓家里尋求幫助。”郭昭華停頓了一下說,他還經常會帶上幾瓣蒜,防止腸胃出問題。
露天煤礦開采艱苦嗎?“這是我的專業,更是我的事業,累但也感到快樂,從不會覺得厭倦。”郭昭華在說這番話時語氣堅定有底氣,老一輩煤炭人的樸實與擔當在他身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地體現出來。
實現煤炭開采量滿足國家需求是郭昭華長期以來的奮斗目標,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國家的需求就是我們的光榮和職責,我們感到自豪和驕傲。”
改革開放初期,礦區條件十分艱苦,但這是他們那代煤炭人的必經之路,而正是因為他們的艱苦奮斗和努力拼搏,才有了后來作業條件的極大改善和我國煤炭行業的良好發展。
作為國有企業,神華準格爾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神華準能”)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也義不容辭,勇于擔當。2008年,南方遭遇大雪冰凍災害,內蒙古自治區要求神華準能每天多生產兩萬噸煤支援南方。為了讓受災群眾早日渡過難關,郭昭華等不眠不休、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為災區人民送去寒冬里的一縷溫暖。
兩次大災 “累了就在現場打個盹”
“最怕暴雨和滑坡。”郭昭華告訴記者,早期的露天煤礦采用鐵道運輸工藝,礦區沒有遮擋,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十分頻繁和嚴重,尤其是到汛期,遇到暴雨連天,礦坑會被雨水淹沒,設備也會受到破壞,工人無法連續作業,鐵道受到影響經常需要緊急搶修,而山體滑坡的危害就更大。
神華準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郭昭華。本人供圖
1985年夏天,赤峰平莊礦務局露天礦遭遇三天大雨,大雨使鐵路路基在一定程度上軟化,承載力下降,最終導致附近煤炭鐵路運輸線路癱瘓。而煤炭與電力聯系緊密,如果出不了煤,有些電廠就會發不出電,部分工廠會因此停止生產,居民生活會受到嚴重影響……這是一個連鎖反應,因而持續穩定的出煤,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巨大。
“國家當時煤炭年產量比較小,所以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我們一定要保證煤炭持續穩定的增長。”在郭昭華的記憶里,足足十天的時間,全礦職工穿著雨衣日夜加班在外面作業,每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累了就在現場打個盹,換衣服就在辦公室簡單換一下。”
這是郭昭華記憶深刻的一次搶修,還有一次發生在1989年4月29日,那是赤峰市平莊礦務局西露天煤礦遭遇第29次滑坡。
郭昭華介紹說,在赤峰市平莊礦務局西露天煤礦,滑坡并非新鮮事,“小規模滑坡經常發生,但是災害性的大面積滑坡要數1989年那次。”由于事先采取了防范措施,大部分設備等都已撤離,人員也無傷亡,但是一些還未來得及拆除的鐵道和架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后期恢復時間長達六年之久。
露天煤礦開采需要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職工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完美協作使得平莊礦務局西露天煤礦一次次堅強地挺了過來,為我國露天煤礦滑坡的研究與整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編輯:梁霄
關鍵詞:探寶人 郭昭華 綠水 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