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站在新的歷史階段把握新常態大邏輯

2017年06月26日 10:51 |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既是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經濟自身發展出現階段性特點、面臨創新轉型的戰略性抉擇。全面認識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從國際和國內兩個環境變化與時代特征和要求出發加以全面理解。

129640526_14984344811441n

從國際發展環境來看,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化發展面臨各種新挑戰,世界經濟亟待進行深刻的結構性調整與發展動力重塑。中國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正是順應世界經濟發生深刻調整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經濟空間條件發生深刻變化的體現。

中國經濟在近40年發展歷程中,對外開放發展成為最大的亮點和經驗之一。正是通過開放發展,中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體系,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引進國際技術,借鑒國際經驗,運用國際資本,發展國際貿易,推動國內產業結構演變,尤其是發揮大國經濟比較優勢,充分發展制造業,奠定崛起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通過開放發展,成功運用國際通行規則,倒逼國內體制機制創新,使開放與改革形成良性互動發展,構筑國內經濟崛起和發展的制度環境和優勢。

但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全球經濟發展格局開始發生深刻變化和重大調整。目前,全球經濟平均增速仍然維持較低水平,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復蘇乏力、全球通縮壓力猶存、世界制造業繼續低位運行、全球貿易增速走低且連年低于世界經濟增長、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和風險上揚以及新的地緣政治因素和地區沖突加劇、英國脫歐以及區域性投資貿易規則調整等許多新變量等,更為世界經濟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因素。

顯然,世界經濟已經告別上一輪增長周期,要實現真正復蘇和持續發展,需要根據新的發展周期和需要,尋求新的增長動力、構建新的增長結構,實現具有創新、活力、包容和協調發展的世界經濟新目標。在世界經濟新老周期轉換的過程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正在孕育中,新技術、新產業等尚未形成新一輪發展的引擎,世界經濟增長缺乏新動力。但是,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啟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序幕和大潮。

世界經濟正在發生的這些深刻變化,也必然使得中國依靠原來充分有效利用國際市場、迅速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的發展方式面臨重大調整,尤其是面對危機后國際貿易和投資增速下降的挑戰,中國的貿易增速到了一定階段后也必然會出現拐點,依靠國際市場和擴大出口貿易拉動增長的模式亟待轉變;未來也必須把經濟增長的動力更多放在創新驅動和擴大內需上來。

由此可見,世界經濟的重大調整,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必然使得中國經濟順應新一輪世界經濟發展周期的趨勢,從增長速度變化、增長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等方面適應世界經濟發展新周期的需要。經濟發展新常態也正是適應和體現了這樣的新變化和新趨勢。

從國內經濟發展階段來說,中國經濟經過近40多年的發展已經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積極特點,也面臨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和問題。中國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正是從時間上反映了中國經濟歷史與現實發生更替變化的結果,也是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的必然反映和現實選擇。

經過近40年的發展,中國目前GDP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和第一大出口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穩步提高。

但是,從國內發展階段來看,盡管目前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水平還很低;制造業雖然實現崛起,但是總體上位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雖然是進出口貿易大國,但貿易增加值比較低,總體上還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雖然是服務貿易大國,但是高附加值、有競爭力的服務貿易比重還不高;經濟增速雖然保持中高速,但是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還不高,發展的環境代價和成本較高;尤其是過去持續多年的高增長,主要依靠的是要素驅動,尚需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力。從國際發展環境來看,我們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還缺乏應有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在這種現實情況和背景下,中國經濟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經濟增速出現換擋,進入中高速的階段,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亟待提升;結構調整與升級轉型十分緊迫,產業升級轉型與提高全球價值鏈分工和地位任務十分艱巨;各種“不平衡”問題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原來支撐經濟高速發展的比較優勢條件發生改變,國內的體制機制也無法順應新一輪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需要,更不能適應全球投資貿易規則的新要求。因此,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也立足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順應發展規律變化,體現了未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發展任務。

總之,從國際和國內兩個發展層面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和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可以說是國際經濟環境調整與國內發展階段變化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權 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發展 經濟 中國 經濟發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