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中國經濟增長基礎
核心要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我國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質量正在發生本質性轉變。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下,目前“三去一降一補”改革舉措成效正在顯現,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向縱深推進,經濟增長新動力正在醞釀與形成,宏觀經濟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保持中長期中高速增長的基礎越來越牢固。
■從經濟發展提質增效長期目標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依然艱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存在不協調、不到位、不配套等問題。
■“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是一個有機整體,任何一項任務“單兵突進”盡管能取得短期效果,但如果缺乏其他任務的協同推進,會產生新的市場扭曲和不適當市場預期,進而削弱長期增長的潛力。
■資源配置不優、創新能力不足,是阻礙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主要障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的研究發現,如果有效地緩解資源配置上的扭曲程度,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將增加一半以上。
■當前存在將“五大任務”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混為一談的傾向,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事實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身就是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是這一改革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我國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質量正在發生本質性轉變。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們要牢牢抓好改革這個最強勁的發展動力,不斷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根據國內國際發展大局作出的戰略抉擇,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下,目前“三去一降一補”改革舉措成效正在顯現,宏觀經濟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盡管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近期有所放緩,但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向縱深推進,經濟增長新動力正在醞釀與形成,保持中長期中高速增長的基礎越來越牢固。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力度加大。一是去產能速度加快。2016年,粗鋼產量8.08億噸,同比增長1.2%,提前完成4500萬噸的去產能任務;煤炭產量33.64億噸,同比下降9.4%,超額完成2.5億噸的去產能目標。二是去庫存成效明顯。2016年1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6.95億平方米,同比下降3.2%。工業企業庫存出現積極變化,2017年1—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14.5天,同比減少0.9天。三是去杠桿步伐加快。一方面,努力盤活不良貸款,提高銀行資產質量,大力發展股權融資,降低企業負債率。另一方面,通過債務置換,剝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職能,積極推廣運用PPP、資產證券化等新型融資模式,消解地方政府存量債務,降低了債務違約風險。
降成本成效明顯。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自2016年3月1日起,央行普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下調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進一步降低了社會融資成本。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2016年上半年小微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平均年利息及費用率約為6.17%,是2012年開展問卷調查以來的最低點。調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精簡歸并“五險一金”,全面實施“營改增”,有效降低了工業企業稅負。2016年,“營改增”新增試點行業全部實現總體稅負只減不增的預期目標,僅“營改增”一項改革全年預計減稅超過5000億元。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降成本措施,為企業減輕成本負擔。根據國家發改委估算,包括“營改增”、價格改革等在內的多項舉措,2016年為企業降低成本合計約1萬億元。
補短板穩步推進。重點是加大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投資,彌補民生短板。2016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7.4%,高出全部投資增速9.3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達19.9%,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涉及短板領域的投資增速更高,全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水利管理、農林牧漁領域的投資分別同比增長39.9%、20.4%和19.5%,分別高于全部投資31.8、12.3、11.4個百分點。實體經濟獲得更多金融支持。2016年,實體經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8萬億元,同比增長15.5%;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量為12.44萬億元,同比增長9.9%,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67.4%,同比增加0.3個百分點。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改革 結構性 增長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