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充分利用文化設施不該是一句空話
近來,有一則“中國美術館之夜——伏爾加河之聲”在北京舉辦的消息很受人關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認為,白天人們往往很忙,難得有機會光臨公共文化設施,而夜晚才是文化享受的最佳時刻,“中國美術館之夜——伏爾加河之聲”僅僅是開始,以后要多利用夜晚時間,讓更多的人在工余欣賞到藝術珍品。
在我們的經歷中,中外博物館大多是開門晚、關門早,這種營業方式已經成一種歷史習慣。但中國美術館敢于打破習慣,將夜晚充分利用起來為公眾服務,這不能不說是個創舉。
我們講話、寫文章,一說利用,無不在前面加上一個充分,似乎充分利用已經成了鐵定的詞組,不可分割,而事實上,很多利用卻未必充分,作為公共文化設施更是如此,能夠做到充分利用的僅僅是少數。
參觀博物館、欣賞藝術表演,文化享受應該成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樣的意識,在我們的周圍,還遠未深入人心,終生沒進過博物館,半輩子沒有欣賞過歌劇、話劇、舞蹈、交響樂,恐怕不算少數。今天,博物館、大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在各地都已達到很高的建設水平,有的甚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僅每天的維護、經營開支就非常龐大,所以,充分利用更應該成為現實,而非一句空話。只有充分利用,讓更多的人走進來,才能培育一代又一代觀眾,否則,就是巨大浪費。
文化設施的充分利用,還需要全社會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過去我們看演出,一般不到兩個小時,中間休息15分鐘,急急忙忙去一下洗手間。現在不同了,許多話劇、歌劇一演就是三四個小時,中間還有休息兩次的。休息時間也不僅僅是趕著上廁所,觀眾的文化休閑層次正日益提高,還需要有交談,還需要有茶點。可是,演出尚未結束,不少觀眾就不得不起身,緊著往外跑,因為再晚就趕不上地鐵末班車了。
京津冀一體化,應該包括文化共享。如今從天津趕來北京看演出、看展覽的,已是家常便飯。而隨著天津大劇院舞臺演出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從北京趕往天津看戲也成為一種常見景象。不過,遺憾還是有的。從天津火車站下車后,找不到直達的公交,只得轉來換去。前些日子,北京許多觀眾都奔往天津大劇院去看俄羅斯話劇經典名作《兄弟姐妹》,但大幕尚未闔上,許多人就已朝外狂奔,當天津至北京當夜最末一趟列車啟動時,車廂里滿眼坐著氣喘吁吁的男女。
從前我們設計大劇院時,總想著來者都是駕車的觀眾,于是,車庫、車位預計得比較充足,但是,隨著行車和停車不便的加劇,乘坐公交,尤其乘地鐵看演出已經十分普遍,只是目前的公交打烊時間在世界各大都市里仍屬于較早的那種。其實,公共文化設施四周能通地鐵已經算是幸運的,許多城市新建的大劇院往往建在新開發的地盤上,連地鐵都沒有,給人一種看戲就必須開車、打車的感覺。
公共文化設施可以帶動附近的餐飲業、旅游業,這應該是個共識。但現在相當多的大劇院都是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顧影自憐,四周一片空曠,冰冰冷冷,既無餐也無飲,更何談帶動旅游業。觀眾常常是下班后饑腸轆轆地趕來看演出,無論演出中間還是結束,都找不到一個可供小憩的舒適地方,只好再餓著往家趕,讓周末文化、文化之夜等等,流于空想。
看來,充分利用文化設施,說說容易,真正做到,仍需要繼續努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化 充分利用 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