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讓高雅藝術更多地與人民群眾親近
有著55年歷史、位于延安西路200號的文藝會堂,被譽為上海文藝家們的“家外之家”,許多著名畫家、電影表演藝術家、歌唱家、戲曲表演藝術家、舞蹈家和作家都曾在這里留下深深淺淺的足跡。如今在改革的大背景下,文藝會堂也開始謀求轉型。11月28日起,新編古裝悲喜劇《命中注定》在這里連演6場,標志著這個從前的文藝家小天地將面向廣大市民打開大門。
筆者從近日的電視新聞上看到,走進文藝會堂、和心儀已久的“藝術家小天地”零距離接觸的市民們臉上洋溢著興奮、充滿著喜悅。有一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市民這樣表達著對文藝會堂向市民開放的喜悅:“走進文藝會堂這樣一個‘高大上’的藝術殿堂,我們市民就像過了一個盛大又歡樂的藝術節,身上的文藝細胞仿佛也增加了不少”。
文藝會堂面向全市市民開放,說明了高雅和頂級的藝術殿堂只要走出封閉或半封閉的狀態,就能充分放大其本應具備的輻射作與溢出效應,充分而有效地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其實,這些年來,在上海,不管是位于南昌路上的科學會堂和還是位于岳陽路上的教育會堂,都在逐漸地改變以往只向本系統開放、只供本系統使用的狀態。很多市民都可以走進這三個“科教文”會堂,或信步走一走參觀一下,或三五好友品茗小坐片刻。不過,和上海2300萬之多的人口相比,有機會走進文藝會堂等高雅與頂級的“科教文”會堂的上海人,還是少了些。很多時候,更多的市民或來到上海游覽的一些外地朋友,恐怕只是站在文藝會堂等高雅文藝場所的外面欣賞一下而已。
如今文藝會堂正式面向全市市民開放了。市民們可以走進文藝會堂來觀看演出或參加一系列高雅而富有藝術韻味的活動,這能不讓人高興嗎?筆者注意到,這幾天來到文藝會堂的市民中有很多老年朋友,有些腿腳不便的老年人讓家人推著輪椅,也興沖沖地走進了文藝會堂。這情景好像是上海市民迎來了一個藝術的盛會、藝術的節日。看到這一市民與文藝會堂親密接觸的畫面,很讓人感動和感慨。
近年來,在我們上海,一方面是各級政府部門積極創造條件為包括外來務工者在內的廣大市民增加“文化福利”。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和眾多的專業博物館、高校博物館、名人紀念館、工人文化宮、少年宮等均已實現了免費對外開放。至于建在市民家門口或近處的區級影劇院等演出場所乃至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那就更是和市民群眾實現了“零距離”親密接觸,每天都在為近悅遠來的市民提供著免費或費用低廉的文化服務。
從市民們走進文藝會堂觀看演出或參觀的動人情景中,可以推想廣大上海市民有著和高雅藝術零距離接觸的熱切愿望。有關方面能否盡可能地多推出些“讓藝術走進大眾,讓大眾走進藝術”的舉措,相信廣大上海市民尤其是很多老年朋友都會拍手叫好的。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談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時指出:要“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上海所有的頂尖文藝活動場所應該讓更多的市民能有機會走進去參觀參觀或以“公益票價”或比較優惠的票價,讓各年齡段、各階層的上海市民都有可能到文藝會堂等高雅文藝場所看上一場高水平的演出。
總之,文藝會堂等高雅科學、教育與文藝活動場所的大門應該多多地面向大眾敞開,讓廣大市民有更多地機會受到美的熏陶、科學的普惠與藝術的滋養。這樣做,不僅對加深上海市民的文化素養與科學素養、拓展上海市民的藝術眼界、提升上海市民的文化水準好處多多,而且對于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和科創中心的整體建設,對于上海社會文明和諧程度的提升,都將大有裨益。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藝術 高雅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