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陳先達: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

2017年04月17日 11:24 | 作者:陳先達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民族文化傳承與文化傳播不同。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文化內部的源與流、繼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文化傳播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文化交往與文化吸取關系。民族文化重傳承,外來文化重借鑒。文化傳承的源流不斷,以國家的存在和統一為前提。自覺性和制度化是支撐一個民族文化源流不斷的兩大支柱。中國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而且是唯一沒有中斷的世界文明古國。在歷史上,中華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自發(fā)性、制度化和制度缺失并存,其中有不少歷史經驗和教訓可供總結。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其最閃亮之處在于顯示了中國共產黨把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保護,提高到國家文化戰(zhàn)略層面。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對我們祖先以及對我們子孫后代承擔的歷史使命,也是真正把文化自信落到實處的重大措施。

1、 文化自覺與文化傳承

文化傳承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內在精神動力。人類創(chuàng)造文化,必然同時出現文化傳承。如果每代人都從頭開始,文化就不可能積累,社會發(fā)展也必然陷于停滯。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在傳承和創(chuàng)造雙重張力下發(fā)展的。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既有自覺性的一面,又有自發(fā)性的一面;既有制度化的一面,又有缺少可靠制度保障的一面。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既呈現出總體的連續(xù)性和繼承性,也呈現出局部的大量著名經典只知其名并無其書,非物質文化技藝絕活傳統失傳,以及歷史上不少曾極一時之盛的學派因后繼無人而成為絕學。我們祖先留下了很多好東西,但也失去了很多好東西。中國歷史上的經典,包括經史子集以及文學藝術各類書籍,各種國寶級的文物和藝術珍品,經過兵、火、掠、盜,今人真正能看到的可能不得其半。這里就存在一個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保護問題。

流傳久遠,保存較好的是儒學經典。中國封建社會雖歷經王朝更替,但儒學并未中斷。歷史上,曾與儒學同為顯學的墨家,作為學派就成為絕學。其他在戰(zhàn)國時期曾經活躍的不少學派,也是如此。原因在于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學的自覺傳承受到制度的支持,與封建社會制度高度結合。不管王朝如何更替,儒學作為封建社會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沒有變。儒學的形態(tài)會變化,如援道入儒,或儒釋道融合,但封建社會儒學主導地位未變,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未變。尤其是自宋代科舉以《四書》為標準答案,《四書》《五經》成為中國讀書人必讀典籍。國家政權力量的導向,對儒家文化的自覺傳承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其他學派則成為純學術領域,自發(fā)傳承。有其人則有其學,無其人則成絕學。這應該是文化自覺傳承觀念缺失的損失。

儒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導,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儒學主張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主張民本、得人心者得天下、誅獨夫不為弒君等重要思想,對君權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它提倡的為學之道、為官之道、為人之道具有道德自律作用,培養(yǎng)了不少著名學者,也產生了不少有氣節(jié)與骨氣的諍臣和殺身成仁視死如歸的忠勇之士。文天祥臨刑時說:“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

歷史上的讀書人,即所謂士、儒生,主要是通過直接閱讀經典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也是一種自覺傳承。這種自覺傳承對培養(yǎng)中國讀書人的人文素質和道德水平作用很大,讀書和明理的統一,發(fā)揮了儒學的教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有各種教育機構,除官學外,還有私塾、家塾,唐宋后書院興起,這都屬于文化的自覺傳承的載體。儒學得以傳承,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孔子首創(chuàng)私學,號稱弟子三千,賢徒七十二??鬃邮攀篮?,儒學得以傳承,孔門弟子及其后學,與有力焉。

中國有修史的傳統,史書不僅包括為政之道和治亂得失,也包括文化的自覺繼承。統治者特別注意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治國理政的經驗,如唐代魏征奉旨編纂的《群書治要》,就是一個突出例證。有些王朝注意編纂類書,如《冊府元龜》《太平御覽》,尤其是《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規(guī)模宏大,世所未有。

儒學自覺傳承的制度化包含兩面性,既有制約君權,弱化專制主義的一面;可統治者為了有利于統治往往強調另一面,即尊卑有序,忠君死節(jié),不準犯上作亂,而對民本、仁政、王道,往往口惠而實不至,虛應故事者多,真正實踐者少;儒學有培養(yǎng)士子的人文道德境界,積極入世,為賢臣為良相為清官為良吏為君子的重大作用,但一旦制度化,成為官方錄用和科場考試標準答案時,往往異化為進入官場的敲門磚。十年寒窗,為的是金榜題名。當儒學的傳承與官員的升遷結合,儒學教義逐步被教條化、僵化和門面化,成為歷史的宿命。熟讀儒家經典人中的兩面人,即所謂假道學并不少見。這是儒學獨尊和功利化帶來的負面作用。

在歷史上文化傳承自覺中包括自發(fā)作用。中國是一個有豐富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國家。中國官員甚至高官中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詞大家不乏其人。中國官員文化修養(yǎng)高,能為官亦能為學,能為文兼能為詩。這與從小接受傳統儒學正統教育和自身文化修養(yǎng)有關。除正統儒學教育外,其他學派作為門派雖然沒有延續(xù),但其中一些著名經典仍有傳流,為專家學者所研究,因而其思想得以保存。況且,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詩歌、小說、繪畫、筆記、野史,都提供精神食糧。這些與獲取功名無關??茍鍪б怆y入仕途者,往往在學術研究和傳承方面成就更大。這是一筆自發(fā)傳承中有價值的文化財富。

中國曾是一個文盲極多的國家。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文盲率仍然極高,教育極不普遍。文化經典自覺傳承由于教育不普及,文盲眾多而受到極大限制。普通百姓絕大多數不可能直接閱讀經典。他們是通過文化的自發(fā)社會功能,接受生活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傳統的道德規(guī)范、優(yōu)良的風俗習慣、家教門風,戲曲,小說,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的規(guī)則、傳統節(jié)日和祭祀活動等日常的活的文化形態(tài),通過人倫日用發(fā)揮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往往通過這種世俗化的方式自發(fā)傳承,成為我們民族成員精神構成的重要基因。但傳統文化世俗化的自發(fā)傳承,往往良莠不齊。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如何區(qū)分精華與糟粕,如何改變舊風俗舊觀念舊習慣,在舊制度下很難實現。中國近代一直為一些批評者詬病的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和國民性,并非中國人的特性,而是文化自發(fā)傳承中的壞東西的影響和流毒的積累。在文化傳承中應該提高擇優(yōu)汰劣的自覺性。

毛澤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遺產”。在中國人民獲得勝利之前,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如何對待自己文化遺產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只有當中國共產黨人掌握全國政權以后,重樹文化自信,才能自覺承擔傳承發(fā)展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歷史責任,并通過制度化保障,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共享、登錄和保護制度。提高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自覺性,確立文化保障制度,有效防止中華文化資源的流失,這是對歷史上文化傳承中自發(fā)性和制度缺失經驗教訓的總結。

編輯:邢賀揚

1 2 3 4

關鍵詞:陳先達 文化傳承 自覺性 制度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