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揭秘候鳥醫生:救治超5萬只 為每只鳥寫病歷
令人驚喜的是,2016年的11月中下旬,“小白”出現了。相隔不到一米,激動的李春如伸出手想要摸摸它,也許是很久沒見,“小白”有些怕生,一點點往后退,“我慢慢靠近,摸到了它的翅膀”。
李春如對它說,跟我一起回家吧,“小白”像是聽懂了,“這時候另一只白鶴飛過來叫了幾聲”,李春如說著笑得眼睛一瞇,“我高興啊,那應該是它找了配偶,最后它沒跟我走,但飛回來在我頭上轉了幾圈”。
從“窮醫生”到“鳥醫生”
每年的11月到來年2月,是越冬候鳥到達都昌湖區的高峰時期,入院候鳥數量也達高峰。
“同時入院的候鳥超過十只我一個人就忙不過來”,李春如站在候鳥醫院的手術室內,拍著自己用木頭做的的手術臺說到,“比方說做手術要有人幫忙按著鳥的翅膀、爪子和頭,都要請人幫忙”。
入院候鳥數量的增多,也意味著所需的花銷更多。
據李春如介紹,35年來自己花在護鳥上的錢已近百萬元,“一年藥品食品大概需要12000元左右,最大頭的是人工費,按現在小工的市場價計算,一天一人就要150元”。
事實上,李家的經濟條件并不寬裕。在成為候鳥醫生之前,李春如曾在都昌縣人民醫院、多寶鄉醫院當了近20年“窮”醫生。
李春如早年喪父,母親獨自將他和兩個姐姐拉扯長大,辛苦供其念了小學、初中。“成績好,會讀書”的李春如于1961年考上了中專,在當時的九江衛校學了3年內科,畢業后直接被分配到都昌縣人民醫院當醫生。
在縣醫院工作的近三年里,李春如有幾個孩子先后出生,家庭開支變大,他覺得在縣城壓力太大,花錢多,于是舉家搬至多寶鄉,在鄉醫院做起了醫生。
1980年,小兒子李華艷出生,李春如的醫生生涯也就此中斷。
恰逢計劃生育政策最嚴年代,總共生育了7個子女的李春如,帶著妻兒“躲”回農村。
為了生計,李春如開始琢磨經商,做得最成功的是倒賣化肥。李春如稱,在當時計劃經濟下,自己通過私人關系以出廠價買來化肥,再以低于定價1到2元的價格賣給農民,“賺了一些錢”。
李春如陷進回憶,語速明顯變快,像是有些不好意思,語氣又略帶得意,“做了不到兩年吧,賺了一二十萬,那時候是很多的,再就不做了”。
原因在于,他還是過不去自己的“良心關”。在李春如看來無商不奸,自己賺的都是不義之財。短暫經商賺來的錢并沒有根本改善李家的生活。
對于父親從什么時候開始護鳥,李華艷表示,因年幼印象并不深,但母親和兩個哥哥對父親的“抱怨”讓他記憶深刻。
“人都沒飯吃,怎么還管鳥”,李華艷復述了當時家人對父親護鳥的不理解。那時,李春如不到50歲,是一家之主,肩負賺錢養家的責任,“但我爸他對錢沒什么概念,他認為自己是文人,文人不都是窮嘛,他也不適合經商,覺得商人以最大化利益為目的”。
李華艷說,父親性格直爽、單純,身上有點知識分子的清高。李春如則說得更為直白,“我覺得我護鳥,是真心喜歡,也是在還清之前的罪孽,就是賺了那些不義之財”。
不僅是家人,來自其他村民的質疑也是常有的。李春如回憶,別人都說我是傻子,錢花哪不好,要投到護鳥里。類似的話連兒子李華艷都聽過很多,“有的時候鳥會吃村民的魚或稻子,造成損失,村民會用網捕鳥或毒鳥,但我爸就會阻攔,這妨礙別人了,常會被說多管閑事”。
這些“閑話”都被李春如一一過濾,他認為自己做的是好事兒,就把“認定事情絕不回頭”演繹到極致。
“要為了賺錢,誰干護鳥啊”
一本本用長尾夾固定成冊的救治記錄,被李春如妥帖收藏在家中臥室的書架上。
談起自己救治的5萬多只候鳥時,李春如是自豪的,“這是很大的數字了”。
但35五年的護鳥經歷讓他意識到個人的力量與付出終究有限,護鳥事業的現狀、護鳥人的現狀仍然艱難,“我是喜歡才做護鳥這個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沒有錢很難搞救護”。
編輯:梁霄
關鍵詞:候鳥 醫生 救治 病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