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調查顯示中國愿從事科學相關工作的學生比例偏低
誰“偷”走孩子們的科學夢(深聚焦·科學素養培育③)
本報記者 趙婀娜
●要對孩子們進行正確的科學教育,要讓孩子們了解自己并不是“從垃圾桶中撿回來的”、地球之外還有一個更加遼闊的宇宙、腳下踩著的每一塊石頭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個完整的人不僅需要人文情懷,需要藝術素養,還需要其他方面的訓練,尤其需要科學思維的訓練,需要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掌握辯證的科學思維方式。
●通過提出問題將科學素養的各要素整合于學生活動之中,并有計劃地予以實施的方式,值得我國中小學的科學課程廣泛借鑒。
有這樣兩則調查結果,值得關注:
據總部設在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不久前公布的2015年國際學生能力測試(PISA)的結果顯示,中國“將來期望進入科學相關行業從業的學生比例”僅為16.8%,這一比例不僅低于美國的38%,也遠低于該組織成員國24.5%的平均水平。
無獨有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年底也曾開展過類似調查。通過對全國5696名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只有不到1/3(32.3%)的高中生將來想從事科學相關工作,比美國和韓國少17和12個百分點,這兩個國家的數字分別是49.3%和44.6%。
面對這樣的結果,心情難免有些沉重。曾幾何時,小朋友們齊聲高呼“長大想當科學家”的情景似乎只成了一個時代的記憶。人們不禁會問:究竟是誰偷走了孩子們的“科學夢”?
細細分析,成因恐怕是多方面的。科研工作者的待遇還不完全令人滿意,長期以來,做科研、搞科學被描述為特別艱苦、單調的工作都是重要因素。對此,上海大學教授顧駿呼吁,“要認真反思全社會何以沒有形成科學研究是最快樂、最有意義的事的共識,從而在全社會形成科學家是最幸福、最有價值的職業的認知。”
還有不少學者呼吁,要呵護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用正確、健康的科學教育的方式,將科學的種子種在孩子的心中。只有如此,才能在未來,在整個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氛圍,從而在厚實、飽滿的土壤里,涵養出美麗的科學之花。
編輯:梁霄
關鍵詞:中國 科學 工作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