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2017,中國經濟有哪些新風口?
新零售線下企業的救命稻草?
【名詞解釋】
新零售
馬云在2016年的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的概念。馬云認為,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線下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上去,線上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下來,線上線下與現代物流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新的零售來。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侯雋 | 北京報道
2017年1月10日,阿里巴巴的全資子公司Alibaba Investment Limited宣布,其連同銀泰商業創始人沈國軍的全資公司,要求銀泰董事會向其股東提呈有關通過協議安排私有化銀泰的建議,預計完成交易最多需要198億港元(約合177億元人民幣)的現金。
從2016年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到歲末年初商界大佬們紛紛熱議新零售,再到阿里巴巴率先出手把銀泰商業徹底收歸為嫡系部隊,“新零售”已經不只是停留在一個熱詞的層面。
但是,“新零售”這碗雞湯該怎么喝?真的能成為各家企業的救命稻草么?
物美:變革不能照貓畫虎 靜悄悄變得“小而美”
2017年1月11日,物美集團與恒大集團在廣州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據了解,雙方戰略合作是利用各自在商業地產和全渠道零售的優勢,共同利用互聯網的云計算、大數據、可視化、移動支付等有效手段,推進社區全渠道購物服務中心的拓展,使之成為社區居民不可或缺的基礎生活設施、重要生活站點和主要生活入口。
作為北方地區最有代表性的零售商,物美集團近年來在中國零售行業整體業績下滑的大時代背景下,靜悄悄地進行瘦身,希望抓住最基礎的社區入口,向“小而美”發力。
對此,物美集團董事長蒙進暹表示:“近年來新名詞、新概念盛行且泛濫,大多聽上去很美妙,但實際操作卻相差甚遠。由于互聯網、智能手機等移動互聯網廣泛應用,零售行業處于一個改革創新的時代,但只有撇開形式上的照貓畫虎,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創新變革,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物美新聞發言人許麗娜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面對市場的變化,物美認識到超市應該“小而美”——面積相對縮小、商品更加優化、購物更加便捷、服務更加充分。
按照這一思路,物美也在淡化大賣場的概念,從產品、服務等多維度打造最佳客戶體驗。“所以盡管面積小了,但銷售額并未降低,坪效高,利潤率也高。”許麗娜說。比如,物美在北京的管莊店面積減少60%,但銷售卻增加了6%;海淀中關村店面積減少20%,銷售額同期上漲了7%。
物美集團董事長蒙進暹認為,零售業需要總結反思是什么導致持續虧損,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用好互聯網技術,這符合商業經營規律。
“目前零售行業的變革要以顧客需求為導向,而不是以管理方便、經營指標為導向。新零售就是滿足顧客新的變化,利用好互聯網工具,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把互聯網技術融入到門店經營中去,以達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成本及更好的體驗。簡單說就是適者生存、變者領先、優者整合。” 蒙進暹表示。
蘇寧:新零售就是互聯網時代的零售
如果說物美是在消費模式的變化中,放下“架子”邁進美好“小時代”,蘇寧則是希望能抓住這個機會,走進大時代。
2017年1月2日晚,蘇寧云商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江蘇蘇寧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寧物流”)收購估值42.5億元的天天快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天快遞”)。
對于從2016年就開始不停買買買的蘇寧來說,再一次運用資本的力量收購一家物流公司,背后大有深意。
成立于2010年的天天快遞可謂是近年來快遞界的一匹“快馬”。雖然起步晚于順豐、圓通等巨頭,但發展勢頭非常迅猛。資料顯示,天天快遞2016年全年預計完成票件量約12.6億件,過去兩年復合增長率57.3%。
值得一提的是,天天快遞在全國節點城市建立電商倉和專業倉,跨境業務也在探索中,目前已在8個國家建立國際倉,在國內建立了3家跨境倉。天天快遞還擁有眾合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權利。
快遞專家趙小敏表示,蘇寧與天天快遞戰略重組后,雙方將很快整合在倉儲、干線、末端等方面的快遞網絡資源,編織一張覆蓋最后一公里的密織高效網絡,整合完成后將極大地強化蘇寧物流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提高配送效率,進而提高整張物流網絡的規模效應和靈活性。
顯然,這是蘇寧布局新零售的一步棋。
蘇寧云商副董事長孫為民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新零售之所以能被熱議,其實和互聯網電子商務掌握了話語權有很大關系,幾千年來零售業一直隨著生產方式、運輸工具、通訊技術和貨幣形式發生變化,今天講的新零售也許過不了多久又成為舊零售了,與其講是新零售,還不如講是互聯網時代的零售。
“小數據驅動、全渠道全場景的互聯驅動和全渠道的業態創新,這是移動互聯時代零售企業必須面對的新規則和新趨勢。”孫為民表示。
他認為企業在這些新的趨勢上,如果能搶得先機,則能夠成為真正的強者,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國美:錯過了上半場下半場還有機會么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商巨頭逐步開始向線下沉淀。從蘇寧和阿里牽手再到一系列收購,蘇寧正在積極參與新浪潮,而它昔日的老對手、當年零售業最咄咄逼人的國美又在干什么呢?
從黃光裕入獄以來,國美的關鍵詞就是兩個字:折騰。
從人事更迭來看,國美高管不斷更換輪崗。以和黃光裕一起打天下的老臣李俊濤為例,2012年,李俊濤得到重用,出任國美高級副總裁,但沒過多久就被“發配”去管配件,后來又調回來繼續委以重任;2015年,李俊濤被派去負責國美在線;由于業績不夠亮眼,李俊濤2016年又被調離,負責智能家居板塊業務。
從國美電器的業績來看, 2016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期內銷售收入353.1億元,同比增長11.4%;凈利潤1.24億元,相比上年同期的6.87億,下降81.95%。而在2016年電商大戰最激烈的“雙十一”,中國“雙十一”全網銷售額為1695.4億元,其中淘寶天貓以71.2%銷售額占比居所有電商平臺之首,京東與蘇寧易購分別以19.6%、2.5%銷售額占比排在第二、三位。與這些對手相比,國美的線上平臺規模和競爭力還遠遠不夠。
從組織架構來看,國美啟動新一輪重組和重大人事調整,計劃將國美在線、國美+、國美海外購、國美管家等互聯網公司全面整合成一家公司,成立全新的國美互聯網生態(分享)科技公司,成為國美互聯網統一的生態平臺,從而強化整個生態的協同能力。
國美的一位老員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過去這些年在獄中的黃光裕仍然是絕對控制人,并且管得很細很嚴。據稱,黃光裕對于送進去的文件,大事小事都會批示,哪怕是投廣告、域名管理這種非常瑣碎的事務,他也會做出指示。
但是,市場情況瞬息萬變,黃光裕精力再旺盛,終究被高墻隔絕在市場之外,因此從2016年開始,國美老板娘杜鵑正式參加對外活動,成為國美的決策者。
國美才有了更多的調整和變更。
杜鵑公開表示,國美一定積極參與新零售,并且拋出一個“6+1”的“新零售”大禮包。
在杜鵑的規劃中,“6”是指用戶為王、產品為王、平臺為王、服務為王、分享為王、體驗為王,形成完整的生態閉環;“1”是指線上線下融合為用戶提供首屈一指的服務。
可以說,國美重組和人事調整,正是其對互聯網各平臺進行整合,希望強化整體的協同力和競爭力,加速國美由原來的產品提供商向“產品+服務”的系統方案提供商轉型。但結果如何,尚未可知。
國美互聯網生態(分享)科技公司CEO方巍表示:“國美確實錯過了電商時代,但是,新零售的線上線下融合時代來了,后互聯網時代來了,這個國美趕上了。”
國美會趕上嗎?!
無論如何,“新零售”的時代來了,這碗雞湯正如馬云表示的那樣:“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10年、20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本刊記者孫冰對本文亦有貢獻)
物聯網全球標準統一化
【名詞解釋】
物聯網
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全球定位系統、氣體感應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文︱牛綺思
20世紀80年代,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群程序設計師們希望每次下樓到自動販賣機購買可樂時,可樂總能有貨并且滿足冰鎮的需求。于是,他們把可樂販賣機接上網絡,并編寫程序對其中的可樂瓶數和冰鎮情況進行監控。這被后人看作是最初的物聯網實踐。1990年,施樂公司推出了網絡可樂販售機,正式拉開了人類追夢物聯網的序幕。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2017年1月17日最新發布的《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物聯網分冊(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聯網產業體系將基本形成,包含感知制造、網絡傳輸、智能信息服務在內的總體產業規模突破1.5萬億元,公眾網絡M2M連接數突破17億。
雖然物聯網目前還面臨著安全、隱私等痛點問題,但隨著全球互聯網新一代標準的統一,物聯網的發展及大規模商用,已經迎來拐點。
線上線下生活界限或消失
物聯網定義聽起來比較復雜——通過射頻識別、全球定位系統、氣體感應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其實物聯網很簡單,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讓物與物、人與物之間可以交換海量數據。
不過,物聯網系統中的所有信息都不是人輸進去的,而是由物聯網終端系統在實體世界中感知獲取的,信息通過傳感器被“物”所收集、整理,并連入網絡之中。
美國《大西洋月刊》曾刊發《你的咖啡機在望著你》一文,暢想了物聯網之下的智能生活:傳感器將無所不在,它們會時刻接收周圍的活動信息。咖啡機在監測到你起床后會自動開始煮咖啡,冰箱和廚房還會互通數據,根據現有的食材推薦菜單,甚至衛生間還可以根據主人的排泄物判斷其身體健康狀況,并將相關信息提供給醫生和保險公司……肉眼可見的所有事物都可能被物聯網化,從家用電器、智能汽車、機械設備到森林、沼澤和大海等。
這篇文章的暢想并不是“南柯一夢”,其中的部分想法已經成為現實。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線上生活和線下生活的界限已逐漸模糊,而在物聯網的作用下,這種界限也許會最終消失。
安全與隱私問題仍是痛點
物聯網技術將虛擬世界與物理世界結合在一起,通過虛擬世界的數字信息就可以控制物理世界的關鍵設備甚至基礎設施,因此物聯網的安全和隱私問題十分值得關注。
以《大西洋月刊》文章中展望的生活場景來說,有關用戶及其家人的一舉一動和各種個人信息都會在云端上保存,甚至可能長達數十年。這些數據如何使用是由技術公司決定的,因此用戶私密信息很有可能被用作商業用途。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一旦用戶的私人信息被泄露,小偷或居心不良者就能知道家中什么時候沒人。
同時,物聯網設備的安全防御程序,目前尚未跟上產品及整體環境的發展步伐。2016年10 月 21 日,DNS服務提供商Dyn公司托管的全球基礎設施遭到了大規模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造成美國東部互聯網癱瘓,攻擊源頭便是大批被入侵的物聯網設備,給物聯網產業安全發展敲響了警鐘。
全球標準統一成發展拐點
除了物聯網產業的安全問題,各企業、各地區、各國家之間的物聯網標準不一,也是物聯網積極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面臨的問題。
2016年6月,移動通信標準化團體3GPP宣布完成NB-IoT標準的制定工作,將其確定為物聯網通信的全球統一標準。
同年11月,該組織又將華為的Polar Code方案確定為5G短碼的最終方案,這成為中國在通信領域擁有重大話語權的標志性事件。5G技術被認為是物聯網的標配,能提供低成本、低能耗、低延遲、高速度、高可靠性的通信,以支持物聯網長時間、大規模的連接應用。
隨著這兩項標準的敲定,標志著物聯網全球化發展迎來拐點,物聯網重新成為“風口”。外界認為,隨著全球移動通信標準的統一,物聯網大規模商用爆發時代將由此開啟。根據高德納咨詢公司的估算,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將達260億臺,市場規模將達1.9萬億美元;麥肯錫的預測更驚人,到2025年,該市場規模將高達11.1萬億美元。
國內外頂尖企業集體發力
作為未來大規模商用人工智能產品及智能家庭生態的基礎,物聯網及“物聯網+”成為全球各大企業瞄準的高地,紛紛搶占與物聯網相關的硬件設備、軟件系統、網絡平臺、云服務等產業的市場。
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芯片、傳感器、無線通信等核心技術的上游企業中,英特爾發布了一系列針對物聯網設備的新芯片,以及面向物聯網的全新處理器;IBM成立了物聯網事業部;通用電氣公司希望將自己的渦輪機、發動機等設備定位為智能設備,可以通過旗下的軟件連成網絡。
國內的BAT更是集體發力。百度發布了物聯網平臺“baidu iot”,服務于物流、能源、醫療、建筑、智能家居等垂直行業,并將開啟萬物智能時代定為目標;阿里把智能云、淘寶眾籌和天貓電器城整合到一起,組成了智能生活事業部,利用自己的優勢開始布局;騰訊則發布了“QQ物聯智能硬件開放平臺”,將QQ賬號體系及關系鏈、QQ消息通道能力等核心能力,提供給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車載、傳統硬件等領域合作伙伴,希望實現用戶與設備、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互動,以便在未來的“物聯網+”時代占據一席之地。
進入2017年,物聯網將繼續證明其在企業數字轉型戰略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目前物聯網市場是分散的,單個企業無法涵蓋物聯網解決方案的所有方面,聯盟對于緩解市場分散的現狀至關重要。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物聯網企業聯盟出現,而現在就已布局的領軍企業,無疑會占據先機。
區塊鏈變革數字世界的黑科技
【名詞解釋】
區塊鏈
區塊鏈是一個與比特幣密切相關的概念,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一個完整的比特幣區塊鏈副本記錄了其代幣的每一筆交易。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找到每一個地址,在歷史上任何一點所擁有的價值。現在,更廣泛意義上的區塊鏈是指一個由不同節點共同參與的分布式數據庫系統,也是開放式的賬簿系統。
文︱牛綺思
癡迷比特幣的狂熱分子醉心于一種純凈、數字化且不受任何中央銀行干預的自由主義貨幣理想,然而這之中真正的創新并不是中本聰造出的這種數字貨幣,而是生成它們的“機器”——區塊鏈(Blockchain)。
合同、交易及其記錄是定義我們經濟、法律和政治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幫助我們保護資產,確定組織的邊界,并管理著國家、組織、社區和個人之間的各種交互活動。然而現實卻是,我們的經濟正快速向數字化轉型,但上述關鍵工具和相關管理體制卻未能跟上發展的步伐,這時,支持比特幣多年保持去中心化交易的底層技術,即區塊鏈,便“從幕后走向臺前”,扮演著變革數字世界中管控方式的角色。
顛覆傳統: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去信任且集體共享的賬本數據庫
區塊鏈是一個由不同節點共同參與的分布式數據庫系統,也是開放式的賬簿系統。它是由一串按照密碼學方法產生的數據塊或數據包組成,即區塊(block),對每一個區塊數據信息都自動加蓋時間戳,從而計算出一個加密數值,每一個區塊都包含上一個區塊的加密數值,從創始區塊開始連接(chain)到當前區塊,從而形成區塊鏈。
與傳統記賬模式不同,區塊鏈中的交易信息不再由單個機構來記錄,而是由其中的每一個節點共同參與。在這個分布式 網絡上,每一個節點都有賬本的完整備份,如果有人想篡改賬本上的記錄,他必須改動各節點存儲的賬本備份,這就使篡改記錄的行為難以實現。每份協議、每個流程和每筆交易都會有自己的數字記錄和簽名,以供被識別、驗證、儲存和分享,交易的中間人可能就不再是必要的參與者了。
以日常生活中的網絡購物為例:當前的交易流程是,買家將錢打給第三方支付平臺,平臺收款后通知賣家發貨,再經過賣家發貨、買家確認收貨后,支付平臺最終將錢付給賣家。在這個過程中,交易雙方的活動都是圍繞著第三方平臺展開。 倘若支付平臺的系統出了問題(如,拿錢跑路或是不承認買家已付款等),就會導致買賣雙方損失慘重。而利用區塊鏈技術,通過第三方平臺完成交易的這種中心化處理方式就被去掉了,買賣雙方實現的是點對點的簡單、高效、低成本的交互,無需擔心由中間商產生的風險,并且交易記錄都會被保存在共享賬本中,由全網參與者共同記錄和驗證,任何人都無法從中作假。
《哈佛商業評論》刊文論述道,“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s)”可能成為目前最具革命性的區塊鏈應用。在預先商定好的條件達成時,就會自動完成支付以及貨幣或其他資產的轉移。比如,一旦貨物送達,智能合約就會自動向供貨商支付貨款。企業可以在區塊鏈上發出信號表明已收到貨物,或者該產品上有GPS定位功能自動追蹤位置,繼而觸發支付。
為金融交易提高效率并減少開支
在任何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交易方參與的交易中,交易通常被單獨地由各方記入各自獨立的系統中。在資本市場上,同樣的交易會被記入兩個參與方的自有系統。每個機構中,這筆交易都需要經過一系列中段和后段的辦公系統,這個時候,錯誤會導致昂貴的對賬流程和大量人工干預。區塊鏈技術能夠簡化冗長的金融服務流程,減少前臺和后臺交互,節省大量的人力與物力,避免大量的資金和運營成本,這對優化金融機構的業務流程、提高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區塊鏈技術因此被譽為是引發全球金融體系革命的技術。
2016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布的《金融基礎設施的未來:區塊鏈如何重塑金融服務》報告稱,作為比特幣的支撐技術,區塊鏈技術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全球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方式,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并提高金融業務的安全性和可及性。
2015年6月,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發布的研究報告提出,截至2022年,區塊鏈技術通過減少跨境支付、證券交易以及合規的成本開支,每年能為銀行業節省150億~200億美元。全球多家銀行巨頭也已組成各種區塊鏈聯盟(如R3區塊鏈聯盟、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等),著手為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的使用制定行業標準和協議。
擺脫個人身份信息認證困擾
換個角度,除去經濟領域,區塊鏈還會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解決各種復雜繁瑣的問題。我們也許面對過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要求:要證明你爸是你爸,要證明你沒犯過罪,要證明你沒結過婚,要證明你沒買過房等。這些不僅聽起來莫名其妙,處理起來也往往令人束手無策。
而利用區塊鏈技術,比如使用分布式智能身份認證系統,一切信息證明都準確無誤且不可被篡改地記錄在其中,關鍵是還不易丟失。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家庭關系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與身份,個人信息被記錄在區塊鏈上,就像記錄在一個分布式公共賬本上一樣,需要時一查即知,再也不用去任何機構辦理證明。
區塊鏈離我們還有多遠?
區塊鏈技術目前還處于概念宣傳和應用探索階段,普及的過程將是漸進式的,它真正被廣泛應用、對企業和政府帶來變革還需要很多年。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16年年初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區塊鏈技術是一項可選的技術,但是到目前為止區塊鏈占用資源還是太多,應對不了現在的交易規模,未來能不能解決,還要看。”由于有大量副本備份的存在,使得區塊鏈面臨巨大的儲存成本問題。對于儲存在區塊內的內容,更新的數據量為更新的內容乘以副本的數量,再加上各個副本間的傳輸距離和帶寬,耗時不可謂不長,且維護成本也不低。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互聯網 小程序 工業 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