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暢談年畫言舊新 工匠精神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增強傳承人造血功能 楊柳青傳統年畫轉型
■劉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物與博物館碩士教育中心負責人)
中國民間年畫因風俗節日而興起,其藝術特色的形成是建立在社會的倫理道德、文化教養、民俗生活基礎之上的,真實地反映著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情趣。祈福迎祥的主題是中國各地年畫創作的共同觀念,這使年畫成為具有無限生命力和最受人們歡迎、擁有最多用戶與觀眾的畫種。但是,年畫的題材是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豐富和變化的,茲以楊柳青為例。
楊柳青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雅俗共賞,加之采用刻繪結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繪制細膩、色彩絢麗,更以其歷史積淀厚重和文化連續性的特征而揚名海內外。楊柳青年畫題材范圍除了風俗、歷史故事、戲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等題材,尤以反映現實生活、時事風俗、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長。
為何楊柳青年畫在社會上享有盛譽?不僅是因為楊柳青年畫作坊技藝精湛,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根據各地對象的不同需要,不斷增添題材,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和人的需求。據統計,楊柳青畫社保存古版6508塊,其中:完整可印制的畫版1305種,計5643塊,散版865塊。保存自明代以后的彩色年畫700種,計4056件;線描坯子2018種,6808件,這樣的規模和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
楊柳青年畫約產生于明代崇禎年間,題材風格各代均有不同特色。清代康乾前期,楊柳青年畫的風格嚴謹,背景簡潔,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如《四藝雅聚》(康熙版,中國美術館藏)。嘉慶道光年間,隨著社會相對穩定及經濟較為繁榮,年畫中適應觀眾心理要求盡力向場面繁華熱鬧人物眾多,結構復雜發展。歷史及戲曲題材日益增多,繪刻精細,設色雅致,有張幅極大者,供應對象大多仍為城市市民。清代后期,國勢衰微,人民向往往日的安寧、幸福生活,于是能夠滿足當時人們心態的年畫應運而生,如《丑末寅初》。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年畫的農村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傳統年畫逐漸式微。與此同時,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則興起了新的題材樣式的改良年畫,新增有反抗列強侵略、提倡愛國、描繪新事物等內容,如《文明娶親》。1949年以后,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迷信、落后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如《娃娃愛清潔》。因此說,雖然楊柳青年畫題材一直隨時代在變化,但仍具有很強的人文色彩和工藝水平,能夠打動人們的心,吸引人們的眼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關于傳統年畫題材如何傳承,不同傳承人有不同理解。有些傳承人認為,門神、忠烈、仕女、戲曲題材自古就有,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不能變,一變就沒味兒了,失去了非遺傳承的意義。但事實上,近代以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最容易改變的物質層面,還是較難改變的制度層面,以及最難改變的文化層面都發生了巨變:大機器生產基本代替了手工生產;自由民主思想代替了封建專制思想。我們不能一味地為了固守傳統而與時代脫節,當然也不能為了嘩眾取寵而特意標新立異。
傳統年畫刻繪技藝內容和水平的保持和傳承主要還是在于傳承人。為了開闊傳承人的社會視野和提升他們的創作技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聯合恭王府管理中心于2016年共同承辦了國家藝術基金“傳統年畫刻繪技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邀請了多名專家前來授課,并組織學員調研了包括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在內的10個國家級年畫保護單位,考察了包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內的19個文博單位,對如何提升傳統年畫刻繪技藝這個問題進行探討和實踐。在研修過程中努力讓傳承人體會到,要緊緊把握住傳統文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精神脈搏,充分挖掘年畫所蘊含的文化和所體現的特質,密切把握當代的人文精神,繼續秉持工匠精神,通過創新思維方式來拓展發展空間。
人文精神是對于傳統年畫刻繪技藝的內在要求,工匠精神是傳統年畫刻繪技藝的外在要求。當年年畫風靡全國是因為它能夠從思想上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在工藝上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當代也需要如此。通過傳承人自身的努力,再加上政府、高校、媒體、企業等的支持,通過實際行動增強傳承人造血功能,用富含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時代性精品迎接市場的挑戰,去贏得過去曾經擁有、未來也可獲得的尊嚴和價值。
使非遺項目成為“活著”的藝術
■王怡璇(陜西鳳翔木版年畫保護單位傳承人)
目前在國際上,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風情的手工生活藝術產品已經融入到人們生活中,成為追捧的潮流。發達國家的生活藝術品、傳統手工藝品、以及藝術性的衍生品研發相對成熟,具有豐富完整的銷售渠道,從設計到包裝再到銷售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部分產品已經成為具有知名度的高端品牌,帶動行業整體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需要越來越側重于符號意義,歐洲奢侈品消費的興起就是符號消費發展的一個典型例證。在歐洲奢侈品的符號意義中,依靠學習積累、個性天分和大量勞作時間形成的手工藝特征具有重要地位,“手工制作”幾乎就是奢侈的代名詞。
手工制作的國內現狀
為什么目前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不能像歐洲奢侈品那樣形成高品位符號消費市場?究其原因,人們對傳統文化和手工勞作的關注與尊崇沒有被喚起。“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重要的是幫助手工藝人的手工作品進入市場,實現其自身的價值,只有形成“造血功能”,“非遺”才能傳承下去。
目前國內對于手工生活藝術品,大多數的群體是有消費能力的,但仍只存在于部分高端、個性化人群的追從。而由于國內有龐大的潛在消費群體,手工生活藝術品在不久的未來或將成為人人能追從的潮流。國內雖然并不缺乏手工生活藝術品的設計及產品來源,但在設計、包裝以及專業領域的銷售平臺,整體的鏈條還不完善,導致國內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銷售平臺。國外生活藝術品流入中國市場并取得成功,對國內文化、市場形成沖擊,從而喚起了國人對文化行業、文化產品、文化消費意識的覺醒;同時國內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鏈條,已成為各級政府目前要發展扶持的對象。文化傳承與文化產業發展已成為近年的熱點話題,政府搭臺,民營資本運作,已經成為解決問題的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拓國內的生活藝術品和傳統手工工藝品市場將迎來機遇和挑戰。
如何使非遺項目活態化
我們可以有效整合部分工藝美術大師、手藝匠人等資源,完善中高層消費群體對中國非物質文化藝術品及手工技藝者的認同與追隨。倡導美學的“美”與“用”,以小聚大,向世界推廣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產品。為了大眾更好地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展現精湛的手工技法,讓非遺手工文化得到尊重與傳承,同時讓更多創新的作品呈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使非遺項目活態化,應從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展覽、展會。非遺大師、民間藝人等通過現場活態的手工表演,展現出我國曾經輝煌、璀璨的手工文化及精湛手工技法,讓更多人認識并了解非遺項目對中國文化的傳承作用,并對此產生尊重之情;
其次,通過體驗工坊。現在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群,在周末需要放松的同時也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愛好和技能。因此,可設立長期體驗基地,由傳承人定期開設非遺體驗課,使大眾周末有地可去,休閑娛樂的同時又可以認識和了解博大精深的各類非遺項目;
第三,進行產品、禮品的研發。整合原創設計、非遺、民間手工藝、國際藝術等創意資源,與設計師合作,開發設計帶有非遺元素并有實用價值的產品及禮品,建立銷售平臺,填充手工生活藝術品市場的空白,完善產業鏈條,開拓手工文化生活藝術品應用的新領域,實現藝術融入生活的目標;
第四,在非遺產品、禮品銷售方面,設計出的新產品、禮品,可在體驗工坊進行銷售,也可與景點合作銷售,與需要中國特色禮品的各類公司合作進行銷售,還可做特殊訂制產品,突出產品的個性化服務;
第五,課程流程化。將非遺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制作技藝等內容,根據不同年齡層與針對人群整理成講演PPT,在跟不同領域機構合作時可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成本,還可與大中小學不同校園合作,使非遺進課堂更有意義;
第六,組織非遺游學活動。開設體驗工坊及進校園課程后,會有更多人愿意更深入了解某些非遺項目,這時便可以不定期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間組織追根溯源的游學活動,活動時可以在非遺產地感受非遺項目的同時感受各地不同的民風民俗;
第七,進行學術交流。根據各項目傳承人的境況,有關組織和部門可不定期組織各非遺項目傳承人相互進行學習交流,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專業知識及文化素養。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年畫 工匠精神 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