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張紅宇:準確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和目標

2017年01月09日 11:25 | 作者:張紅宇 |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科學判斷和重大決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關鍵一環,也是農業自身發展問題倒逼下的客觀要求。2016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為國民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并表現出了階段性的變化趨勢。重點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農業在提供農林牧漁產品外,還不斷涌現生態農業、休閑農業、“互聯網+”等新業態;第二,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越來越向高端化、品牌化、差異化發展,滿足這種不斷變化的多層次需要成為新趨勢;第三,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數以百萬計的家庭農場和各類合作社以及農業企業使農業經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第四,農業經營理念從保產業發展、保數量增長變為重品質、重效益、重競爭力提升,重農民收入增長;第五,對農業的支持保護理念由過去單純靠政府支持保護,即“產業政策+財政政策”,轉變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即“產業政策+財政政策+金融資本”。

與此同時,農業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矛盾。農業結構調整難度較大,農業競爭力弱的問題沒有根本改善;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面源污染較為嚴重,面臨資源環境“雙重約束”;農民收入總體仍然偏低、增速放緩,還未能分享更多現代農業發展成果。在產品結構上,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給不足,部分低端農產品供過于求。在生產方式上,小農戶分散經營仍占多數,現代化的經營體系還未形成。全國農戶經營規模在30畝以下的占96%;6000多萬生豬養殖場戶,年出欄500頭以下的占57%。在增長動力上,粗放式發展方式普遍存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條件改善總體滯后,還沒有轉到依靠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科技進步的內涵式增長上來。在區域布局上,水土資源、消費市場、加工增值與農業生產不均衡不匹配的情況明顯。需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新的供需平衡。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詞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就是在農業的供給側,通過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提高供給質量,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平?;A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最終要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一是著眼于產品,要降成本增效益、適應消費需求。通過優化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四大要素組合方式和促進制度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加從業人員收入;實現中高端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

二是著眼于產業,要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通過有序開發山水林田湖,集約利用自然資源和農業廢棄物,合理施用農業投入品,從外延式、粗放式增長轉變為內涵式、集約式發展,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促進農業可持續。

三是著眼于主體,要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提升人力資本。通過加大科技推廣、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強農業從業主體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勁的內生動力。

牢牢盯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途徑在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重要舉措是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聚焦于農業各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主要涉及“生產哪些產品”和“表現哪些功能”,彰顯現代農業發展的產業格局和總體架構。生產體系聚焦于產品及生產能力,主要涉及“生產什么樣的產品”和“生產條件如何”,反映現代農業發展的最終成果和物質基礎。經營體系聚焦于主體及其經營方式,事關“誰來生產”和“怎么組織生產”,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保障和組織支撐。產業體系和生產體系屬于生產力范疇,經營體系屬于生產關系范疇,三大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彼此聯結、互為依托、互相促進,共同影響現代農業的供給總量、結構、質量和效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優化農業產業體系,關鍵是拓展問題。要促進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一是向縱深延伸,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產業從田間到餐桌全覆蓋,拓寬增值空間;保障供應鏈,實現農業生產供應的全球化布局,增強保障水平;提升價值鏈,通過品牌塑造和市場營銷,獲得溢出效益;完善生態鏈,堅持綠色理念,實現發展可持續。二是向橫向拓展,在確保糧棉油、肉蛋奶等基本農產品生產供給的同時,凸顯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光旅游休閑和文化傳承等非生產功能。三是發展工廠化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興業態,不斷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使農業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藍海。總之要實現生產、加工、物流、營銷一體化布局,形成資源有效利用、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競爭力明顯增強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優化農業生產體系,關鍵是效率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基本要求是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是提高農產品品質和效益。發揮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促進現代生產要素集中投入;大力推進標準化綠色化生產,加強品牌建設,讓消費者看了心動、買了心安。二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2015年,蔬菜、水果、水產品順差分別為127億美元、10億美元和114億美元。充分表明,我國在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甚至資本密集農產品生產方面,有相對競爭力,要大力發展。各地要依托各自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主導產業,發揮比較優勢,提升競爭力。三是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既去產能又保產能,在資源匱乏、生態脆弱、環境污染嚴重地區,比如7萬平方公里的華北漏斗區、549.6萬公頃的25度以上坡耕地、1.1%的重度污染耕地,加快開展退耕休耕輪作,加快南方水網地區生豬轉型升級,啟動限額捕撈試點,減少低效產能、有害產能、過剩產能;重點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確?;井a能、高效產能、綠色產能,形成水土資源、環境承載和農業生產協調配合的空間格局。四是加強創新驅動。據測算,2015年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為55.8%,遠低于美國80%的水平。要加快科技創新,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增強農業發展動能,強化生態倫理,走創新驅動、內涵發展之路??傊ㄟ^在品種結構、空間布局和生產投入上的優化調整,構筑產品優良、適銷對路、布局合理、高效集約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編輯:邢賀揚

1 2 3

關鍵詞:張紅宇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