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張巨齡:依然憧憬壯如花
張巨齡的韌
張巨齡出生于1941年,是家中的老幺。他自小成績優異,之后進入北京師范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的前身)中文系學習,立志教書育人。
大學的四年,身邊的同學更多地關注政治風潮的此起彼伏,而張巨齡卻依然執著于學業。他不斷地學習與充實,因此打下了牢固的知識根基。
然而正當學業完成時,張巨齡卻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當時北京市大興縣一個叫作“禮賢中學”的偏遠農村學校任教。
離開學校,背上行囊,張巨齡從市區坐著火車到了安定站。一下車,四周滿眼都是連片的麥田,他沿著土路往南走了15里地,才到達了目的地——禮賢中學。
農村學校條件艱苦,但并沒有影響張巨齡的教育熱情。日常工作的繁復瑣碎,也沒能阻礙他的繼續學習和思考。
“現在有的老師教語文,念一遍,解讀一遍,就算結束了,我卻以為不只如此。”張巨齡管這樣的教法叫“詞典搬家”,認為這不是教學。他說:“我不能這么干,我得努力琢磨教法。”這便成就了他著述里所披露的一個又一個經典的課堂案例。
在張巨齡的課上,學生們總是興致勃勃。
不幸的是,“文革”風暴很快席卷而至,張巨齡偏安一隅的教書時光被突然打破。
從1968年起,張巨齡不斷受到沖擊,不再任課,轉而被分配去送糞、挖河。11月的北京,已經入冬,而他還穿著一條短褲,泡在河里打蒲草。
落差是巨大的。但張巨齡時刻提醒自己,絕不能撲倒,不能走上巨光哥的那條路,要堅持學習。
當時,《魯迅全集》是張巨齡手中唯一的書籍。白天在大禮堂集會的間隙,他抽空翻閱;晚上回到馬棚,他就揣摩魯迅的文筆和寫法,為日后的奮筆積累著寫作技藝和寶貴知識,把平日里的辛勞和苦悶,盡情釋放在私下的偷偷學習中。
而轉機也正悄悄地接近這個年輕人。
1972年后,由于語文教師嚴重匱乏,教學無以為繼,張巨齡憑借出色的語文教學功底,開始到相關區、縣,以及有關省市做中學語文教師的進修教育工作,講授《現代漢語》《現代文學》《寫作》等專業知識,并多次應邀參加中學語文教師教學和自學參考資料的編寫工作。
1984年,因為工作需要,張巨齡調入光明日報,擔任編輯。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張巨齡 語言學家 語文教育家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