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唱歌跑調了?可能是有病!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唱歌跑調,卻總是充當麥霸;即使能明察秋毫,卻聽不出自己在跑調——不是他們自戀,也不是他們五音不全,而是他們 “天生”分不清各音符之間音高的差異。
不能分辨音調的失歌者
這樣的人,在醫學上被稱為失歌者(Amusia)。失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約是4%左右。早在1878年,英國科普作家格蘭特·艾倫(Grant Allen)描述了第一例失歌癥者。現在對失歌癥的識別主要是依靠問卷形式的評估。
至于這些人為什么會患上失歌癥,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研究結果,但研究者們認為對于音高的識別障礙可能導致了失歌癥,而且這種識別障礙在現實音樂情景下會被放大,進而出現音樂相關記憶障礙。
和一般的“五音不全”的人不同,失歌者最大的問題不在于跑調,而在于根本不知道自己跑調。如果用顏色來類比音高,就像色弱者無法分清波長相近的顏色一樣,失歌者無法區別出音高相近的音符。他們聽力正常,發音亦無異常,言語交流也完全沒有問題,但就是對音樂一竅不通,聽不懂也唱不來。
要知道,無論是《土耳其進行曲》還是《菊花臺》,絕大部分音樂都是由音高相鄰的音符按照一定的節奏組成的。若是察覺不出旋律里的差別,自然也就無法把握整體旋律的整體變化。
當然,并不是所有"五音不全"的人都是失歌癥患者,失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跑調。
失歌者的表現
1、 你以為這些"音癡"是因為智力不夠導致的?事實并不是,他們一般都擁有正常的聽力、智力。
但是唯獨對音樂的分辨度不夠,難以分辨出音高的細微差別。即使兩個音的音調相差很大,他們仍然發現不出變化。
2、 他們唱歌總是跑調,可是他們自己卻不知道,還認為自己唱得還可以。而且在他們聽來,絕大多數的音調都差不多,難以準確分辨。
3、 音樂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只會令他們感到困惑,少數的失歌癥患者則會覺得音樂像吵雜的敲擊聲一樣令人感到不安。
4、 大約有半數的失歌者存在對韻律認識的問題,不過也有少數的患者很享受音樂的那種韻律感。
5、 失歌者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溝通障礙,他們可以感受到講話者的明顯情感,但是會忽略了對方話語中的"弦外之音"。
至于這些人為什么會患上失歌癥,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說法。
珀利茲的研究小組對失歌癥患者進行了腦部的檢查,他們注意到失歌者的一個大腦區域的腦蛋白與普通人的有點不一樣,以此推斷這有可能與人辨別音高的準確度有一定的關系。
到底是真還是假呢?還有待研究人員作進一步的探究。
所以對于失歌癥,暫時還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
不過早期培養孩子對聲音的辨別力和敏感度是可以盡量避免的,但成年人就比較難糾正。
1、 提高孩子對聲音的辨別和敏感度,是可以盡量避免"五音不全"發生的。比如父母多向孩子哼唱一些輕柔的音符聲,可以促進孩子對聲音的敏感度。
現在有不少家長喜歡給小朋友唱成人歌曲,其實這對孩子是不好的。孩子的喉嚨和嗓音發育不完全,成人歌曲并不適合他們聲帶的特點。所以,應該讓孩子多唱兒童歌曲。
2、 對于發育完全的成人來說,糾正就比較困難了。不過可以嘗試先糾正患者的一些發音。
比方說可以將自己的歌曲錄下來,然后回聽,或者請同事朋友幫忙糾正發音。
對于這種“失歌癥”,專家建議多聽一些高品質的歌曲,分清各音符之間音高的差異,就能較好地改善唱歌跑調的情況,“比如說像《我是歌手》這種高品質的音樂節目,患有失歌癥的觀眾可以多聽多感受,會有比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存在現象
1、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比爾·湯普森教授對失歌癥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有4%的人患有這種唱歌不著調的毛病。失歌癥患者可能還存在溝通障礙,如辨別不出對方語言中傳達的表示生氣、害怕或諷刺等情緒。
2、 經常會遺漏對方通過語調表達的“弦外之音”,但仍可以感受到講話者大喜大悲等明顯情感。音樂通過音高、音量、速度或音質的改變而傳情達意,這與講話時通過語音語調交流情感的方式不謀而合。
3、 語調可以改變句子的意思,但失歌癥患者不能辨別語調,而只能依靠情景或肢體語言識別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4、 失歌癥與遺傳和早期發育都有一定關系,其中一些人可以通過發音訓練得到糾正,還有一些人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產生原因
出現“失歌癥”狀況的患者在認知情況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除了和遺傳因素有關系外,患者自身的表現欲也是“加劇”失歌癥的原因之一。
如果想要緩解“失歌癥”的情況,應該先從糾正患者過強的表現欲開始。比方說可以采用將“失歌癥”患者的歌曲錄下來,讓他自己聽一聽的方法。
病態表現
某專家表示他并沒有聽過“失歌癥”這一說法,在臨床上,也從沒有碰到過單純的因失去唱歌能力而就診的患者。而且專家指出,嚴格地說,這還不能稱為一種病態,這需要和自己前后對照相比,有的人生下來就對音樂不“敏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是有個體差異的,就好比很多人對于空間差異的感知也是有差異的,很多女性自稱沒有開車的天賦,她們的空間感和方向感就沒有男性強。
病理特征
1、 這些人擁有正常的聽力,智力和記憶力,卻完全無法感知音樂。對他們來說大多數曲調聽起來都差不多,如果聽不到歌詞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們也聽不出來,不和諧的和弦令大多數人避之不及,他們卻不覺得難聽。
2、 失歌癥患者不能準確的唱出一首歌。不過他們往往意識不到,以為自己唱得還不錯。
3、 失歌癥可能存在很多種情況。珀利茲的研究小組發現,大約一半失歌癥患者在韻律認識方面有問題。但是還是有一些失歌癥患者喜歡音樂,因為他們很想享受那種韻律感。
4、 在有的失歌者聽來,音樂就像用扳手敲擊水管一樣讓人感到不舒服。不過覺得音樂難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數,對大多數患者來說,音樂只會令他們感到困惑。
導致機理
1、 大約有4%的人患有失歌癥,而且失歌癥表現出較強的遺傳性。究竟是什么導致失歌癥?珀利茲推測人腦中有一個專門處理音樂的“模塊”,當這個部分發育不全時人們就會出現失歌癥癥狀。正是因為如此失歌癥單單影響患者的音樂認識,而對聽力,智力等都沒影響。如果珀利茲的推測正確的話,那么音樂同語言一樣,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環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腦部的。
2、 有些研究人員不同意此觀點。他們發現失歌癥不單純是音樂上的不足,還與語言或空間處理能力有聯系,有些失歌癥患者存在溝通障礙,當人們通過改變語調來表達情緒時,他們辨別不出對方傳達的生氣,恐懼或諷刺等情緒,難以領會對方的“弦外之音”。
影響因素
1、 正常的音樂認知可能與腦部掌握語言聲調的回路有關。另外失歌癥患者的空間處理能力比較差。例如給他們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建筑物照片,他們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他們的右腦發育有關。
2、 珀利茲的研究小組對失歌癥患者腦部進行了掃描,目前他們已經發現失歌癥患者的一個大腦區域的腦白質與普通人有細微的不同,這個區域與辨別音高和記憶旋律有關。研究人員還在尋找導致失歌癥具有遺傳性的基因。
3、 失歌癥已成為科學家了解腦部如何處理音樂奧秘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隨著研究逐漸深入那些不能正常享受音樂的人有可能重新獲得音樂帶來的樂趣。
編輯:趙彥
關鍵詞:唱歌跑調 可能是有病 失歌者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