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藥品追溯”須如天氣預報般便捷親近
繼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食品藥品追溯體系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后,阿里健康近日正式宣布,決定建設開放的、市場化的第三方追溯平臺,繼續利用其在追溯體系建設領域的豐富經驗和技術能力,與監管部門、藥品企業、行業組織、第三方技術服務商以及公眾一起,構建一個杜防假藥的追溯生態系統。(5月11日法制日報)
眼下,山東疫苗事件、1.7萬罐假冒奶粉事件余音繞梁,即使監管碼的“流程瑕疵”曾被大藥店拿出來說事,但,在歷史的大勢所趨上,食藥追溯體系建設,是誰也阻擋不了的滾滾潮流。
阿里當然不是慈善家,砸進去近億元改造升級藥品電子監管網,固然有“在商言商”的意思,但既然有了這個平臺,且當事人“愿意向行業各界和消費者輸出我們的技術和數據能力”,那么,早日共建一個全民參與、有跡可循的第三方追溯體系,把“過河”的經驗總結提升,恐怕好過繼續假裝“摸石頭”。
有一點是肯定的:對于食藥領域來說,一千一萬句“企業社會責任”,不如讓價格與質量等流程陽光而透明。
理論上說,食藥追溯不僅是技術平臺,更應該是服務于公共利益的制度生態:一方面,它可以將追溯碼窗口化,打通企業與公眾信息鏈路,為企業提供會員管理、患者教育、互動營銷等定制增值服務;另一方面,直面公眾對食藥安全的不淡定與疑慮,可以將藥品查詢接口對接于手機淘寶、微信等日常社交或商業APP,讓市民可以像查詢天氣預報一樣追溯食藥產品的鏈條與流程。如此一來,平臺有用戶粘性、進而產生流量效應。企業與用戶無縫對接、按需生產經營,而對于公眾來說,亦能真正享受到信息透明帶來的便利與福音。
來有龍,去有脈,食藥安全才能如“自帶360°無死角隨車影像”的汽車一樣,不會被作奸犯科者所“碰瓷”。根據食藥監總局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食品藥品追溯體系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國家建立追溯制度,企業建立追溯體系。”無論是條形碼還是二維碼,無論是阿里平臺還是藥企平臺,“掃碼追溯”已成為板上釘釘的共識。在這件事上,“政府主導、企業自律、市場自治”是基本方向。從農田到餐桌,從藥材基地到社區診所,無縫對接食藥領域的角角落落,人命關天的產品與服務,才能真正時刻在監管者眼皮底下而不敢、不能、不想疏忽。
事實上,這些年,除了國家層面2008年的藥品電子監管碼,2013年8月啟動藥品流通監管西部12省藥店終端試點項目等,不少地方部門也相繼推出了食藥追溯的“自選動作”。如果能在統一平臺上整合碎片化資源,對于公共管理與服務來說,也是效率之選。而聯想到時下藥品流通環節的價格亂象,除了質量可以納入追溯體系,如果將藥價也納入其間,各種“加成”分肥的潛規則,或許都能因此而拔出蘿卜帶出泥,透明藥價的愿景也更為可期。此外,有了追溯體系,于此為基礎而建立起約談機制、“紅黑名單”機制等,職能部門對食藥企業的監管或者會更能“長出牙齒”。
阿里的平臺也好,別家的框架也罷,對于公眾來說,只希望追溯體系能如天氣預報一樣便捷親近——沒事兒查個放心,有事兒追溯責任。(鄧海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藥品追溯 便捷 藥品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