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鐘志華:讓創新動力真正強起來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就創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事實表明,只有不斷推進科技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那么,在實踐中如何才能寫好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創新發展這篇大文章呢?這無疑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方面挑戰,我們尤其要準確把握創新規律、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完善創新服務體系。
鐘志華
準確把握創新規律。這要求我們真正了解從自然現象(或假設、概念)到理論、技術、樣品,再到商品、精品、名品這樣一條科技創新鏈,明白科技創新鏈從上游至下游不同環節的不同目標任務及其不同要求,在創新實踐中很好地把握和運用創新規律。首先,不同環節的工作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來主導。理論研究需要科學家來主導,技術和樣品開發需要工程師來主導,商品(包括精品和名品)開發則需要懂得創新的企業家來主導(包括市場調研、籌措資金、集聚人才和創新管理等)。其次,不同環節的業績和成果需要用不同的指標來衡量。理論研究主要用論文和引用率來衡量,技術開發主要用專利和轉化數來衡量,樣品主要用性能指標來衡量,商品、精品和名品主要用市場份額和利潤率來衡量。最后,不同環節對失敗的定義和容忍度不一樣。理論研究的結果和所需時間具有不可預見性,不能簡單定義一項研究失敗與否。而對于后續環節,無論是結果還是所需時間,都應該越來越具有可預見性,不能輕易容忍失敗。當前,有些人認為科技創新對于當下的經濟社會發展來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或者認為科技創新只是“明天”的競爭力,這種觀點顯然是片面的。如果遵循創新規律,在足夠重視理論研究的同時不斷抓好科技創新的后續環節,將更多“昨天”積累的科技成果轉化為“今天”有市場競爭力的商品,科技創新必將更快更多地產生經濟效益。
優化創新資源配置。這要求我們首先必須優化投資結構。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中,很多地方投資預算中用于科技創新的部分相對較少,這顯然不符合創新發展的要求。根據投入產出的經濟規律,科技創新投入在總投資中的比例至少應與科技創新對經濟的預期貢獻率成正比。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資金與市場資金、中央資金與地方資金應合理分工、有機聯動。政府資金應發揮引導作用,市場資金應發揮主導作用;中央資金不僅要引導重大專項攻關,也要注重共性技術研發和基礎研究,而地方資金則應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此外,優化創新資源配置還要優化時間、職能、人才等資源的配置。各級黨委、政府用于研究和服務科技創新的時間比例要大幅增加,不能嘴上說得很重要,真正花在科技工作上的時間卻屈指可數。不同職能部門應根據自己的職能發揮各自優勢,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在人力資源配置方面,要通過改革評價與激勵機制,將合適的人才放到科技創新的相應環節中,不能混淆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之間的不同作用。當前,尤其要花更大力氣培養大批創新型企業家和新一代工程師,并持續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和質量。
完善創新服務體系。這要求我們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破除科技創新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強統籌協調。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社會組織應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廣泛、更系統、更具針對性的服務。因為科技創新不僅需要配套基礎設施和基本政策的支持,還需要人力資源、市場準入、科技金融、質量標準、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等方面的支持與服務。同時要看到,不同類別和層次的企業與科技創新人員需要不同的政策支持與服務。比如,國有企業更關注創新組織重構與績效考核評價,民營企業更關注市場準入,科技人員更關注職稱評審和成果評價,專業技師更關注職業教育與培訓。各級黨委、政府應了解不同的服務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鐘志華 創新 科技創新 創新規律 創新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