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慈善家為何樂意把錢捐給大學
慈善捐贈為何青睞大學
大額捐贈中半數流向大學,顯見大學對慈善捐款的吸金能力。問題是,為何慈善人士樂意把錢捐贈給大學?首先是大學教育的公益屬性,而且相對于中小學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有著自身的特殊性。
一方面,大學教育與社會緊密對接,大學畢業生直接走向社會,加之大學生年齡相對成熟,對培養自己的大學有著很強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大學除了教學,還承擔科研與社會服務兩項重要職能,而這兩項職能更強化了大學與社會的天然聯系,大學對社會生產有著強大的驅動力。
除此之外,大學捐贈是一種“常態”。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許多的頂尖的大學都是捐贈而建,而慈善捐贈也成為這些大學重要的經費來源,籌錢甚至是許多西方大學校長最重要的工作。
雖然我國大學與西方大學在管理體制上有很大不同,但在捐贈方面卻有相通之處。目前,我國大學尤其是知名大學普遍成立了基金會,專門接受社會捐贈。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章高榮告訴記者,2015年,81%的大額捐贈流向了基金會,在境內機構部分,基金會整體接收捐贈金額占比80.9%,其中高校基金會接收捐贈總額超過60.84億元,接近榜單統計全部捐贈量的一半。
從文化層面看,校友捐贈也是一種“傳統”。正如有學者所言,“校友捐贈是對大學的教育成果和是否關愛師生的重要檢驗,已成為評價大學和檢驗校長執行力的重要標準,也是檢驗一所大學校友商業成就、校友慈善意識和對母校認同度的重要標志。”
美國現代慈善之父、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在100多年前,專門寫過題為《慈善捐贈的最佳領域》的文章。安德魯·卡內基認為,捐贈財富的關鍵要求是,不應該給受助者造成不利于其自救的傾向,例如懶惰、不思進取、依賴救濟,而應該能夠激勵人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付出行動改善現狀。
基于這一要點,卡內基提出了捐贈財富的七個“最佳領域”。其中排名前兩位的是大學和公共圖書館。卡內基首先推薦的最佳捐贈領域是大學,大體上可以分為創辦新大學以及為已有大學錦上添花兩類捐贈。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學對于一個國家的科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捐贈也僅僅是起步
分析近幾年我國高校吸納慈善捐款情況,雖然不時有億元以上的大額捐贈,但相對于我國龐大的高校規模,與國外相比,我國高校接受社會捐贈規模仍然偏小。英美等發達國家高校的社會捐贈占學校經費的10%,日本公立高校的社會捐贈約占學校總收入的15%,私立高校的這一比例高達50%以上。
除了總額偏少,在捐贈資金流向上嚴重失衡。近些年,真正能夠吸納到大額捐贈的還局限于北大、清華、復旦、人大、浙大這樣的國內一流高校,一般高校對慈善捐贈依然缺乏吸引力,而經費短缺也是這些高校的短板。
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副校長田紅旗認為,教育捐贈有利于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緩解高校辦學經費不足問題。“一流大學的建設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投入,在我國高等教育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吸收社會捐贈是高校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資金來源。”《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高等教育實行以舉辦者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學校設立基金接受社會捐贈等籌措經費的機制。”
如何進一步推進高校捐贈工作?許多研究者認為還要寄希望于中國慈善水平的整體提高,現在中國慈善捐贈每年只有1000億元左右,如果能達到美國水平,捐贈額度就會達到萬億以上,那么流向高校的捐款將是一筆可觀的數字。
在田紅旗看來,還需要對現有的捐贈稅收政策進行補充和完善,鼓勵社會特別是國有企業向高校捐贈。
比如,允許企業的教育捐贈進入企業成本并抵減增值稅。如韓國稅法規定,對非營利公益學校的捐贈,當其作為設備、教育或研究基金時,可計入費用予以減免。我國可以借鑒國外比較好的經驗,將企業捐贈資金作為企業費用計入成本,在企業繳納增值稅時作為進項稅額在銷項稅額中予以抵扣,這樣就可激勵更多的企業向高等教育捐贈。
可喜的是,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備受矚目的《慈善法》得以通過,這被視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伴隨我國慈善事業的進步,高校慈善捐贈也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但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高校接收更多的捐款,如何管理好、用好這些捐贈依然是一個大課題。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捐贈 大學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