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聚焦2015年汽車消費投訴熱點:想說放心不容易
記者調查了解到,經銷商從廠家提車多是貸款,貸款的抵押物就是車輛合格證,賣出車后再去銀行解除抵押贖回車輛合格證。而一旦資金鏈斷裂,或者資金被挪用,經銷商再想拿到合格證就很難了,消費者買到新車也成了擺設。
中國消費者協會表示,“車輛合格證抵押貸款”已成行業潛規則,但車輛合格證不具有財產屬性及權利內容,不能也不應成為質押權的標的物。汽車廠商及其經銷商均有義務保障消費者在購車后獲得合格證。
專家認為,銀行監管部門和信貸機構應嚴格依法規范放貸程序,加強對經銷商使用汽車合格證抵押貸款行為的監管力度,定期審查經銷商資信,對將合格證抵押的汽車銷售企業車輛銷售情況進行監控;工商部門應規范汽車經銷商的購車合同細節,明確車輛銷售必須具備的基本手續及經銷商賠償責任。
售后服務投訴上升,“屢修不好”消費者苦不堪言
新車到手就萬事大吉了嗎?售后服務跟不上煩惱更多。“同一質量問題屢修不好”“‘三包’期內免費項目收費維修”……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上述問題讓消費者苦不堪言。
吉林省消費者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一半消費者對家用汽車售后服務不滿意。24.98%的消費者表示自己的車輛在維修后存在二次返修的情況,返修的原因集中在故障沒有一次性修好、故障沒有徹底解除、找不到故障原因等。
天津消費者尚女士的鬧心經歷很有代表性。2014年9月,尚女士在某汽車銷售公司購買了一輛福特嘉年華轎車,在車輛使用過程中,出現加大油門后車身劇烈抖動等情況,汽車銷售公司認為是零件松動導致故障并進行了維修。之后幾個月,該車多次出現同樣問題。2015年初,尚女士所購汽車再次出現同樣問題后,長安福特的技術人員才將故障徹底排除。
個別汽車經營者對屬于“三包”期內免費維修的項目進行收費,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雖然大多數消費者在“三包”期內發現問題都能及時與汽車經營者聯系,但汽車經營者往往以“人為損壞”“操作不當”為由,拒絕履行對消費者的免費質保義務。
吉林消協的調查顯示,18.53%的被調查人表示自己曾與汽修店發生過糾紛。
專家表示,根據2015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關于完善消費環節經營者首問和賠償先付制度 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意見》,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導致合法權益受損時,經營者必須依法承擔首問責任,不得推諉。對拒不履行首問責任的經營者,工商部門將依法予以處理,并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及時向社會公布處罰信息。(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汽車消費投訴熱點 想說放心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