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新舊動能雙引擎,供給需求兩手抓
從宏觀調控政策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而且,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適度擴大財政赤字、減稅降費措施等加大了政策實施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增加廣義貨幣M2發行、實現社會融資規模余額增長等具有了一定的寬松性。從調控政策的切入點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還要繼續發力。無論是增強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還是發揮有效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以及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都是旨在適度擴大總需求。針對經濟下行壓力,與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普遍刺激不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要有針對性的出招,強化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統籌運用各種政策工具,創新宏觀調控手段,使以消費、投資、出口為代表的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發力有指向、發力有效果,在防止經濟增速下滑的同時,盡量避免需求側刺激政策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著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根本
根據測算,要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須在6.5%以上。這個目標是否如期完成,關鍵取決于我國經濟發展是否有持續的動能支撐。如果將刺激總需求的傳統做法歸為舊動能的釋放話,那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尤其是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會在傳統動能發力的基礎上,培育和催生新動能,從而新舊動能形成合力,共同助力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結構性改革,在需求側一面,通過需求管理也會取得一定效果,但實踐表明,如果沒有供給側的配合與強化,難免進展緩慢、效果不彰顯。目前,全世界每年增量在10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體,只有中國和美國。我們已積累了相當的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開始從跟跑者向領跑者過渡。然而,當好領跑者的角色,經濟起飛過程中形成的“世界工廠”就必須在新形勢下增添新動能,實現從世界低成本工廠向價值增值型制造業強國轉型。否則,就極易在缺乏發展動能的情況下,造成經濟失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結構性改革的意義就在于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實現。一是優化存量,二是注入增量。前者是對現有經濟結構的調整,后者則是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導入現有經濟結構中,從而實現經濟結構的提質增效。本著市場行為、企業主體、政府支持的原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從上述兩個方面謀劃、布局了結構性改革。對于前者,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等;對于后者,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積極培育創新型經濟,深入推進產業升級、產品提質等。除此,從政府工作報告來看,也十分強調制度供給對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作用,例如,推動簡政放權,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權力和責任清單,放寬市場準入以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等。這些結構性改革措施的全面部署與落實,處處體現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有助于培育和壯大新動能,促進舊動能轉型,進而從供給側一面為“十三五”時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連續動能。
可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前提下,新舊動能齊發力,供給需求兩側兼顧,既要穩增長以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也要大力推動結構性改革以筑牢經濟發展的基石,短期與長期相結合,方能促進中國經濟有質有量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秦云
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 新動能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