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記錄死亡,意義是讀者賦予的
許多人問劉書宇,每周做這份“死亡筆記”,意義究竟是什么?劉書宇回答,意義是你們賦予的,你認為有意義那它就有意義。
“苔原”成員王江山告訴我,往往是編寫者平靜,而讀者感觸頗深。“好比小說寫出去其實就不屬于作者自己了,這個欄目也如此。”面對生命的凋零,讀者自有專屬個人悲喜的解讀。后臺評論里有人慨嘆死生無常;有人傾訴自己親友的離世;有人感謝這份名單讓她深感活著真好,要對親人好點;還有讀者主動把每期配樂曲目做成了歌單。
看著看著,或許就會出現一個名字,恰巧與你的世界密不可分。
資料圖(圖文無關)
天災、人禍、罪孽、善舉、名流、凡人……在“這一周有誰死了”的名單上,這些名詞密密齊列,并無特殊。“死囚、普通人和名人的死并列,有種荒誕的感覺。大人物的死莊重、引人關注,小人物的死看似沒那么重要,但最終他們出現在同一個頁面里,有種人人死而平等的感覺。但在現實中,這種平等是不存在的。”王江山如是表達她的感想,“人多活一天就是少活一天。”
粉絲陳仲偉懷有同感,“眾生平等,苔原每周都會報道”。他平時關注“死亡名單”有兩個意圖,一是最近的突發性天災人禍,反反復復的事故都值得留心;二是傷逝,一些人代表的重要時代已經遠去,譬如《殺死一只知更鳥》的作者Harper Lee。
劉書宇的父母得知兒子寫這個欄目,直言“沒意思,不吉利”,但仍舊會轉給其他朋友看。“有天一個人跑到后臺留言:‘劉書宇,我是你媽媽的同事,你怎么可以這個樣子?’然后取消關注公號。”劉書宇笑著說,父母的同事都因此認為他心理不健康,從而心生厭惡。
編輯:王瀝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