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天藍不能等風來
治理大氣污染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優化能源結構,下“笨功夫”削減污染負荷,久久為功
東北華北地區持續霧霾籠罩,相關地方和部門近來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哈爾濱呼蘭熱力公司等數十家企業因治污不力還被環保部點名通報。期待這樣的治污之舉能讓這些地區早日驅散霧霾見藍天。
眾所周知,霧霾是特定的氣象條件和細顆粒污染物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究竟誰是導致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一直眾說紛紜。曾有分析認為,導致霧霾形成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汽車尾氣,有人說秸稈焚燒也是主因之一,于是近年來不少地方出臺汽車限行、禁燒秸稈等措施。這次東北華北地區突如其來的嚴重空氣污染,恰好發生在這些地方開始集中供暖之際,于是,矛頭又對準采暖的燃煤鍋爐。
污染源莫衷一是,某種程度上說明治污之難。奇怪的是,治霾好像遠沒有水污染治理那么緊迫。嚴重的霧霾天氣持續多日后,這數十家被通報違規排污的企業居然還在生產,似乎就是例證。
道理很簡單。無論PM2.5濃度多高、霧霾持續時間多長,只要一刮風下雨,就立即煙消霾散。而要是天氣條件不利于污染物擴散,一座城市哪怕把所有的工廠停產、讓所有機動車停駛,都難以立即改善令人窒息的污濁空氣。
所以,這些年來,靠天治霾,大家心照不宣。一些地方平時疏于監管,等到發生了嚴重污染,紙包不住火了,才臨時抱佛腳高調監管。其實他們明白,只要風一刮,這些措施就能立竿見影化為政績。一些非法排污者深諳此道,平時把治污的心思全用在逃避監管的機巧上。
大氣污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治霾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靜穩天氣條件下容易產生霧霾,是因為空氣中早就集聚了大量細顆粒污染物。只要污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削減,霧霾天氣就必然反復出現,甚至愈演愈烈。
因此,從根本上看,天藍不能等風來,必須下“笨功夫”一點點削減污染負荷,久久為功。一方面,優化能源結構,立章建制狠抓源頭治理,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大氣無邊界,必須強化區域協作,聯防聯控。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大氣污染 環境保護 能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