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劉蘭芳: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2015年07月07日 14:06 | 作者:沈黎明 | 來源:中國政協傳媒網
分享到: 

14cf92e968811704248802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南北方許多人家的午間時光都是這樣度過的:中午12點鐘,準時打開收音機,一家人一邊吃著飯一邊靜靜聆聽劉蘭芳講岳飛的生死故事,直到“且聽下回分解”的聲音響起,一家子才洗碗的洗碗,午睡的午睡,出去打醬油的打醬油,四散了去。

  劉蘭芳的名字隨著《岳飛傳》飛向了全中國。她和她的曲藝一起,走出鞍山、走向老山前線、走進貓耳洞、走進管教所、走向馬街書會。部隊營房、田間村莊、工廠礦山、百姓社區,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多少年過去了,劉蘭芳還是喜歡“說書”,這是她放不下的事業;她已經很忙碌了,但還是要開“百姓書場”,組織“千山書薈”,開設“蘭芳茶館”,參政議政寫提案……她的每一步都在踐行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這一準則,為百姓服務,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社會正能量,這些已然是她生命中須臾不能放下的神圣使命。

  “大河無水小河干”

  提起劉蘭芳,就不得不提她的評書《岳飛傳》。

  《岳飛傳》契合了當時大的社會背景。那正值中央著手平反冤假錯案,《岳飛傳》講的就是精忠報國、沉冤終雪的故事,借古喻今,給人以共鳴感。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是無法想象的。劉蘭芳曾遭受過流放葦塘的殘酷迫害,好的書稿被迫付之一炬,她的老師被害而死。這一切不平凡的經歷與切實感受,促使她產生了編錄評書《岳飛傳》的想法。

  為編說《岳飛傳》,劉蘭芳與丈夫王印權白天在團里演出,夜里把孩子哄睡之后才伏案寫作。10平方米的小平房,過道上放一張飯桌,擺兩個木凳,夫妻相對而坐,一邊翻閱資料,一邊研究記憶中師傅傳下的故事梗概,評書人稱其“書梁子”。二人侃出一回書的路子后,王印權去睡覺,劉蘭芳將“書梁子”理順,編寫好書稿,近午夜再叫醒王印權,由他潤色加工,自己上床睡覺。清晨5時,劉蘭芳被叫醒,跑步鍛煉,閱稿背書,背詩詞曲賦,練“噴口”,做動作組合,風雨無阻。如此7個月的“流水作業”,共計117回,60余萬字的《岳飛傳》終于寫出來了,錄出來了!

  “‘軍功章’有他的一半。”說起丈夫王印權,劉蘭芳忍不住熱淚盈眶。“上世紀六十年代,印權在劇團挺紅的,他是說唱隊的隊長。后來《岳飛傳》出名之后,他就中斷了自己的快板書舞臺生涯,專門幫助我說評書。”

  評書《岳飛傳》獲得極大成功,一時間火遍大江南北,曾有百余家電臺播放,出版發行相關圖書100多萬冊。連劉蘭芳自己也不清楚,這部曲藝作品究竟產生了多大影響力。

  1980年,劉蘭芳到鞍鋼廠去辦事,她看到鞍鋼的四個門口,大喇叭底下都站著成千的工人,大家推著自行車不言語,走近一瞧,原來大家在聽《岳飛傳》呢!一次,劉蘭芳乘火車赴安徽懷遠演出,剛一上車,就被一些乘客認了出來,頓時她所在的車廂里就擠得滿滿的。乘客們邀請她說一段,她欣然應允,這時,列車長聞訊趕來,對乘客們說,“這里環境太擁擠,還是請劉蘭芳到列車播音室去吧。”于是,她來到播音室,說開了一段《牧羊城盜圖》。終于,一個小段說完了,列車員卻把她的行李搬了進來:“劉老師,感謝您為我們這趟列車演出,您到了安徽還有演出,就在這里好好休息吧。”

  那段時間里,很多國營商店里積壓的半導體收音機也被搶購一空。有一位吉林觀眾給劉蘭芳寄來了自己家的祖傳秘方,希望能幫助她保護好嗓子。岳飛的第三十六代玄孫給她寄來了岳家族譜,供她參考。

  “這是不可復制的文化奇跡!”眾多學者如是說。但劉蘭芳卻把《岳飛傳》的成功歸因于新社會,歸因于支持她的聽眾。“大河無水小河干啊!若在舊社會,哪個說書藝人能有如此多的聽眾,能獲得如此大的榮譽?若沒有大家支持,哪有我劉蘭芳?”

  1996年,劉蘭芳調進中國曲藝家協會,她一去便肩挑“重擔”——先后擔任曲協副主席、黨組書記、秘書長。她迅速進入角色,在任職的八年間共舉辦了兩屆全國曲藝節、五次相聲小品大賽、兩次鼓曲大賽,2004年還承辦了“國際曲藝節”。這些活動的舉辦,促進了各曲藝藝術的交流發展,繁榮了曲藝演出市場。

  在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節目里,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主持人朱軍同劉蘭芳對話:“你現在是領導了!”劉蘭芳連連搖頭:“無論職務怎么變化,我都是個說書人。說好評書是我的職責。”

  新則生,陳則腐

  “過去,評書藝人只能在茶館酒肆中表演,或者在農家打谷場、城市街道上撂地擺攤。而如今幾乎所有的電臺都開設了評書欄目,眾多評書作品隨著電波傳遍了千家萬戶,極大豐富了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劉蘭芳說,電視走進尋常百姓家后,評書藝人登上了電視熒屏,這對于這門古老藝術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巨大意義。評書不再是一門僅僅局限于“聽”的藝術,而成為了能夠帶給觀眾視聽兩方面享受的藝術。

  近年來,互聯網的逐漸普及,評書藝術和現代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廣大觀眾可以在網絡上點播、下載自己喜愛的評書作品。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江浙滬等地區,評書藝術在茶社等傳統的評書表演場所中重新興盛,這種回歸顯示出評書藝術的生命力。當然,目前評書面臨的挑戰也相當大,出現了評書觀眾向其他藝術門類流失、評書藝術后繼乏人、評書演出場所逐漸萎縮等情況。

  新則生,陳則腐。評書工作者既要有危機意識,同時也要對這門藝術樹立信心。劉蘭芳給自己下了一條硬性規定:不管多忙,每年都要錄制一部新書。

  她又拿出當年“說岳”時的勁頭,春節、“五一”、“十一”三個假期被充分利用,周末及平時的業余時間也被用來寫稿,錄像錄音。在她任曲協主席的10年里,11部大書橫空出世。近幾年出的《關東才子王爾烈》、《紅樓夢》、《一代儒將陳毅》、《古今榮恥談》都曾引起很好的反響。劉蘭芳說,《一代儒將陳毅》是她長久以來的一個牽掛,因為對她要求極為嚴格的前曲協主席陶鈍曾寄語說:“岳飛愛國,陳毅忠黨。說好兩傳,此生不罔。”

  當說完《一代儒將陳毅》,劉蘭芳也算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愿,但是她又開始闖關評書“禁區”——《紅樓夢》。有人勸她:這可能會是個“不討好”的差使,要是演砸了怎么辦?她回答說:“一切藝術都在演變過程中改革創新,我是想通過評書這門通俗藝術,對這一文學經典做一普及,讓它家喻戶曉,讓藝術走到千家萬戶中去!國人都知道自己的經典那多好!”

  劉蘭芳明白,如今曲藝發展已不如自己當年“說岳”時火爆。她說,曲藝講究“繼承傳統,改革創新”,繼承傳統就是為了練好基本功,創新則是要做到讓觀眾愛聽,愛聽這一點應向易中天和于丹二位看齊。“他們的演講很好,借鑒評書的形式,填充知識內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們勝在知識二字上。陳云同志說過‘出人出書走正路’,一是成為人才,二是出作品,正路是一條德藝雙馨之路。我要知道更多知識,再用評書表現出來,效果肯定會更好。”

  在劉蘭芳看來,藝術作品大量涌現并相互“爭鳴”是好現象,于是她總是鼓勵大家:“文藝工作者應該深入基層,創作出向上、愛國的好作品,評書就是要用‘民族魂’溫暖大眾的心,如此,才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

  “根在百姓中間”

  自1977年始,劉蘭芳當選為遼寧省鞍山市人大代表。自1983年起,她連續四屆擔任遼寧省政協委員,隨后又被選為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雖然名氣越來越大,“職位”越來越高,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根在百姓中間”,一直積極參政議政,認真履行政協委員的職責。

  在北京朝陽區的一條小街上,劉蘭芳創辦了京城第一個在社區里開設的非盈利性書場——棗營北里社區書場。社區服務中心大廳中間,紅地毯鋪成了簡易舞臺,兩人高的屏風上寫著“百姓書場”四個大字。只見劉蘭芳醒木一拍:“今兒跟大家拉拉家常,這百姓書場開了,以后咱們多多溝通!”醒木一響,大家不禁為之一振;折扇一打,老大爺瞪大了眼睛;手絹一甩,老大媽笑開了懷……

  就是這個稍顯簡陋的“百姓書場”,劉蘭芳和姜昆等藝術家多次在這里演出,他們和社區文藝骨干一起,冒著酷暑嚴寒,多次走進工地,慰問奧運建設者以及來京務工人員。

  就是這個略不起眼的“百姓書場”,還曾得到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的“光臨”。劉蘭芳回憶起當時情景:“2010年1月31日,溫家寶同志到我們社區來,為作《政府工作報告》聽取老百姓的意見。我當時在百姓書場等候,他微笑著說:‘你好,我認識你。我也愛聽書。’我說:‘這兒是一個社區百姓書場,每周我和我的學生都在這兒義務演出,歡迎您來聽。’”

  在劉蘭芳家的客廳里,懸掛著一幅她和習近平總書記握手的照片。照片拍攝于去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提起這次座談會,她臉上洋溢著興奮和激動,她感到的不僅僅是榮譽。文藝工作座談會剛剛結束,當天她便奔赴河北饒陽演出。在蔬菜大棚外邊的土臺上,菜農圍過來,她的表演就開場了。接著馬不停蹄奔赴河間縣,奔赴湖南常德……2014年,她參加全國道德模范故事會巡演達34場,參加文聯志愿者慰問演出20多場,參加政協慰問演出10多場。粗略估算,全年慰問演出有100多場,這意味著,平均3天劉蘭芳就要和舞臺“親密接觸”一次。為了完成如此繁重的演出任務,她曾拔掉針頭走上舞臺。嗓子啞了,吃點藥照常開講。

  百姓心疼她,給她寄藥,送她蘋果。一個小姑娘寄來手絹,信中希望劉阿姨在播評書的時候用來擦擦汗,這讓她看得直落淚。百姓的關懷,更堅定了劉蘭芳為基層服務的決心。2015年伊始,她就舉辦了兩場聽友會。2月,她又帶領曲藝家走進北京海淀區四季青敬老院,300多位老人觀看了他們的新春慰問演出。

  時間、心血、財力物力……盡管付出,但劉蘭芳無怨無悔。若問她,這么做是為什么?她真誠回答,自己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文藝工作者,今天她所取得的成績,都是來自于黨和國家的培養,群眾的支持,領導的愛護。“很多人沒有我機遇好。歸根結底,我就是想回報社會、回報國家、感恩社會、感恩國家。這是一位藝術家的責任,更是一名政協委員的使命。”

  為老百姓表演,是劉蘭芳作為一名藝術家所放不下的“事業”,更多時候,身為政協委員的她總是惦記著,如何更好地發展曲藝事業和傳承中國民間文化藝術。

  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現場,針對“如何讓曲藝文化更好傳承下去”這一問題,劉蘭芳認為“新型曲藝節目是要多鼓勵、多提倡的,但是電視臺、電臺也要給我國民族民間藝術欄目一席之地。”她說:“前些年有許多電視臺開設了《南腔北調》、《電視評書》、《曲苑雜壇》等戲曲欄目,現在都沒了。央視綜藝頻道倒是常放相聲,這是好事??晌覀兊那囉形灏俣喾N呢,像快板、快書、評書、各種大鼓,要一起繁榮,不能一條腿走路。”

  同時,劉蘭芳還建議應該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曲種來安排,這樣能更順利地推動文化藝術的發展。比如一個劇團里有的名演員能挑梁,他們自己就可成立一個劇團,像過去梅蘭芳先生的劇團一樣。“我們應鼓勵民辦的藝術戲劇團,其實不管國辦還是民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劇種、曲種要出劇目、出人才,要通過它有沒有人才、有沒有好的節目,來衡量戲劇改革和文化傳承是否成功。”

  拜訪英雄模范人物、下基層為各地群眾演出、出席政協會議、參加國內國外的曲藝節……每到一地,劉蘭芳都能學到新的東西,結交新的朋友。她說:“藝術來源于大千世界,來源于老百姓的生活。曲藝表演這條路我是走定了,我還要把看到的、聽到的都融入到評書作品里去,將更多更好的故事奉獻給人們!”

 

編輯:羅韋

關鍵詞:劉蘭 蘭芳 評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