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世界透過“殘酷”高考看中國 對大力反腐非常關注
高校改革要“從量向質轉型”
國外輿論的確在透過高考看中國的變與不變,但對于中國教育改革特別是高校改革,很多人仍有更大的期待。格雷是一家英國報社的記者,曾駐中國4年,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學生很聰明,甚至“早熟”,當面對高考命題作文時,很多考生會為高分套路化地寫一篇沒有多少真心話的漂亮文章,其實那未必體現考生的真實思考。有的日本媒體還渲染中國高考的殘酷性,如日本《新潮周刊》稱“中國高考是自殺者屢見不鮮的最殘酷考試”。文章援引日本拓殖大學教授富坂聰的話說,中國高考是世界上最殘酷的考試,因為中國有著濃厚的“科舉”傳統,而且由于獨生子女政策,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非常高。另一學者高口康太說,中國高考考生數量是日本參加大學入學考試者的18倍,競爭異常殘酷。他認為,中國教育還沒有擺脫超強度的“填鴨式”教育,導致“學生認為除了學習其他事都不重要”。這種現象與中國社會氛圍密切相關,中國好一點的單位,都要求求職者擁有大學學歷甚至名校學歷,在這樣的氛圍下,素質教育對當前的中國來說,還是不切實際的設想。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6月1日刊文稱,宣布參加美國總統競選的惠普前總裁費奧里娜近來表示,“中國人會考試,但他們不會創新,他們極其沒有想象力,他們沒有創業精神……”盡管她的這番言論或許聽起來具有攻擊性,但卻受到中國眾多微博用戶的認可。香港《南華早報》近日也以“為培養出真正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中國高校必須奉行開放理念”為題刊登美國私人投資者莫乃昂的文章。莫乃昂認為,就大學畢業生數量而言,中國已超過美國,中國大學生的素質將推動或阻礙中國的崛起。中國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從2000年時約100萬到今年的750萬,中國的高校數量在此期間已達2400所,在這種“大躍進”過程中很難維持高校質量。中國的教育體系仍然不得不回答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曾經提出的一個問題——中國的學校為什么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德國學者海爾曼認為,隨著中國高校擴招和各類民辦學校的出現,與改革初期相比,中國高校的學生人數猛增,但在達到一定的規模后,中國高校應“從量向質轉型”。他認為,中國社會逐漸發生變化,許多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支持教育改革。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深厚的國家來說,要改變高考制度自然困難重重,“但在內力和外力影響下,中國高考制度改革已經和正在進行”。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預測,今年高考結束后,中國教改力度會繼續加大。中國教育界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同時地方政府鼓勵本地大學與國際伙伴以多種方式合作。根據官方數字,目前有超過1000種不同的合作項目,德國也參與了很多同中國學校進行職業教育的合作。【環球時報駐德國、英國、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記者 青木 紀雙城 丁雨晴 蔣豐 萬宇 柳直】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世界看中國 高考 “殘酷”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