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我唯一能用的“武器”就是誠懇
7年前就反思過自己“知識分子的傲慢”
很多人覺得,《野火集》里那個彪悍的龍應臺,這兩年“變柔軟了”。這一點,龍應臺并不否認。
2007年,在發表文章《孟子與小科員》中,龍應臺就反思過自己“知識分子的傲慢”。
在“文化部長”任職記者會上,龍應臺回憶起之前為官期間常與臺北市議會針鋒相對的情景,就表示自己“已有深刻反省”。“十年前做不好的是自己態度要調整,希望這次可以做到。”
公視董事會選舉,正像是對她反思成果的檢驗。“龍應臺再回來,信仰的底蘊沒變。真正的挑戰落在她的溝通能力和技巧。包括如何應對‘立法院’的質詢,以及如何磨合各種異議。”臺灣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主任阮慶岳表示。
一部分的柔軟是刻意為之,一部分的柔軟卻是發自本心。
龍應臺去苗栗探訪天然染織工坊,來到苗栗泰安鄉大安溪上游的象鼻部落,看到泰雅婦女在田地里把苧麻采收后抽出天然纖維,就跟著往地里一坐,邊學抽絲邊聊天。
跟在龍應臺身邊的人,常可以看到類似“泥土化”的一面。2012年4月,龍應臺到竹東訪查臺灣畫家蕭如松藝術園區。看到園區種的各種果樹,龍應臺興奮地爬到土芭樂樹上摘了一顆,在衣服上擦了兩下就吃起來,身邊的幕僚和官員一時看呆。有媒體也有些不解,“龍應臺這是唱的哪一出?”
“她是個很自在的人,不會因為媒體,或者其他人士在場就改變行為。”大學時曾任龍應臺清大“思沙龍”第一屆總監的蕭定雄回憶,龍應臺上課時偶爾也會把鞋子脫了,光著腳板繼續和學生討論。
上任“文化部長”不久,龍應臺正式提出“泥土化、國際化、產值化、云端化”的四大政策方向,并發表了題為“從村落出發,從國際回來”的演講。她努力打造社區書店、復興草根社區、鼓勵傳統手藝傳襲、鼓勵“文學回鄉”。
“我其實是從臺灣南部的農村中成長起來的小孩兒,我總是覺得你如果要揚帆而走四海,總要從一個村落作為起點,這個村落是你走遍了全天下,都是你心中最結實的東西,如同腳踩的泥土,那個其實就是傳統文化。”出生于臺灣高雄縣大寮鄉眷村的龍應臺,像一個誠懇的農夫,耕種著臺灣文化的土壤。
野火還在嗎?
龍應臺的《百年思索》里,曾記錄了這么一段話:
“你把她找來,是因為她有獨立的精神。如果她一進入官僚體系就失去這份精神,也就抵消了你找她來的意義,你同意嗎?”
“如果她失去了獨立的精神,那么她輸了,我也輸了。”
對話發生在15年前的龍應臺和馬英九之間。像是為了一場誰也不愿輸的賭博,15年來,馬英九始終給龍應臺留著足夠的獨立空間。
“換一個人在馬英九的位置,有可能他三天兩頭給我打電話說,‘哎,我的輔選團隊的某某人有個什么劇團,你給他個什么資源。因為他對我的選舉有利。’或者是說,‘這個人跟我的政治利益有關,你的場地借給他用一用。’這是大部分政治人物都會做的事情,馬英九一次都沒有。馬先生從來沒有試圖通過影響我這一塊,來服務他的政治目標,從來沒有。”龍應臺對《中國新聞周刊》形容,馬英九就像臺灣政壇的“稀有動物”,而這種有所不為,讓她有理由堅持自己的獨立。包括努力推動一些原本不被看好的項目。
最初有創辦藝術銀行的想法,龍應臺并沒有獲得太多支持,不少圈內的藝術家甚至質疑,為什么讓陽春白雪的藝術染上“銅臭”?而身處藝術市場的畫廊、經紀人則擔心,“文化部”這是來和我們搶生意?
龍應臺嘗試著把這個概念介紹給更多的人,逐漸建立和完善甄選標準和典章制度,吸引臺灣本土的藝術家把作品賣給藝術銀行,再由藝術銀行出租給公共空間。
馬英九是第一批客戶之一。在他辦公室的走廊上,掛著大大小小近20件藝術品,都是從藝術銀行租來的。慢慢的,臺灣的機場、火車站、醫院和酒店等公共空間開始看到一些繪畫和雕塑作品,這些作品租金不高,為給民眾一個認識本土藝術家的機會。
為了推動藝術銀行的正常經營,龍應臺專門邀請澳大利亞藝術銀行的專家,來臺灣給工作人員上課。也許是因為多年海外生活的經驗,在推動文化交流方面,龍應臺總是不遺余力。
近幾年,由于多次參加交流活動,龍應臺一度被民進黨“立委”抨擊。但她依然故我。
“我確實在這兩年中,很有意地跟同仁‘磨’。用文化的海內外來往,來培養他們的觀念和視角,應該說是從頭教起。他們會覺得很辛苦,但我也相信這是他們從來沒有學過的。”
余光中形容早期的龍應臺是一股“龍卷風”,像梁啟超那樣披著啟蒙先鋒的戰袍,揭示社會病情。但對于她進入政壇的決定,他總抱著擔心,擔心這股龍卷風,扛不住政壇的夜長夢多。
進入“文化部”的龍卷風的確常常失眠,但風勢似乎并沒有中斷的意思。
臺灣部分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學生沖進“立法院”并占領議場23天,龍應臺以政務官的身份要求年輕人退出議場,呼吁請“立委”上工。她的態度遭遇不少輿論反彈,譏諷龍應臺“野火不在”。
“臺灣雖然已經在1987年解嚴,但很深的部分還沒有解嚴。人們仍拿著威權時代的同一把尺看現在的當局。如果臺灣人心底徹底解嚴,對當局的態度不會是一味的反抗。而是會多一點信任、鼓勵、并懂得慎思和明辨。”龍應臺反思,如果臺灣的前途都由“街頭”決定,是很可怕的景象。
2012年2月,以“黑馬”姿態進入馬英九行政領導班子的龍應臺,在當年的民調滿意度調查中高居榜首。兩年后,臺灣指標民調公司再做調查,龍應臺的施政滿意度也呈現下降、不滿意度升高的趨勢。
龍應臺似乎并不太在意,大方地給自己的同仁打了100分。一直在“補數位化課程”的她,不久前段用WhatsApp(類似微信的世界通用聊天軟件)給工作群發了條信息,“親愛的同仁,我是政務官有天會離開,你們是事務官,一切都要謹慎再謹慎。”
龍應臺說她喜歡美國詩人佛羅斯特的一首詩,“我們永遠是站在三叉路口選一條路走,不可能走回頭路,不可能回到原點。既然不可能回到原點,那就不存在后悔的事。差別只是,每條路的風景都不一樣。”采訪完,從她遠離市中心的辦公室眺望臺北,這個城市已經有星星點點的燈亮起了。
編輯:羅韋
關鍵詞:龍應臺 臺灣 馬英九 余光中 野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