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沸點
李光耀新書:中國將按照自己方式繼續前進
《李光耀觀天下》一書封面
8月6日,在新加坡總統府,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右)與新加坡報業控股主席李文獻出席新書發布會。(攝影 鄧智煒)
8月6日,新加坡前總理、內閣資政李光耀的新書《李光耀觀天下》在新加坡總統府舉行發布會。李光耀的新書共348頁,在《海峽時報》一個編輯團隊的協助下完成。今年9月將滿90周歲的李光耀在新書發布會上說,這本書里的看法是基于自己90年的人生經歷。李光耀在過去幾十年間與世界各國幾代領導人打交道,對世界大局洞若觀火。該書共分11章,其中將有關中國的論述放在第一章,由此可見李光耀對中國的重視。
“中國有自己的方式”
李光耀在書中說:“5000年來,中國人一直認為,只有中央強大,國家才能安全;中央軟弱則意味著混亂和動蕩。每個中國人都理解這一點,這也是中國人的根本原則。西方一些人希望中國變成西方傳統意義上的民主國家,但這不會發生。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巨大國家,文化和歷史都與西方不同,中國有自己的方式。”
李光耀認為,中國重新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個重要大國是我們的時代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中國的經濟崛起是非凡的,經濟發展規模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國在軍事上也取得了長足進展。李光耀在書中寫道,全球力量格局在發生改變。再過20到30年,中國將尋求與世界最強盛的那些國家平起平坐,中國希望成為世界最偉大的國家。隨著中國的改變,中國的政治也必須隨之改變。不過,局外人不應低估中央政府維持權力和控制的意愿。
那么在今后10到20年,中國將會采取什么樣的政治改革呢?李光耀認為,中國將會很小心地朝著一個更多參與的政府形式前進。在中國的一些鄉村和一些較低級別的立法機構已經開始實行直選,而中國提高直選的級別也并非不可想像,但其方式將是嘗試性的、遞進式的。同時中國也在積極發展黨內民主,黨內民主同樣可以延伸到中國政治體系的其他方面。
李光耀同時認為,在中國,“實施一些變革是很慢的,腐敗和缺乏法治及管理體制將繼續成為中國政治體系的特征,這也是很明顯的弱點”。而要改變這一點,需要政府及民眾從思想上做出根本的改變,因為這些理念從中國文化和歷史中是缺失的。中國的機構和體系將發生改變,但將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不管中國進行什么樣的改革,有一點永遠不會改變,那就是:中國將保持一個強大的中央。
“習近平很有影響力”
2007年11月訪華時同習近平的首度會面給李光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習近平的大氣讓我印象深刻。他視野廣闊,看待問題深刻透徹,但又絲毫不炫耀才識。他給人的感覺很莊重。這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我進一步想到他曾經受的磨難與考驗,1969年到陜西插隊,一步步往上奮斗,從未有過牢騷或怨言。我想,他應該屬于納爾遜·曼德拉級別的人物。”
李光耀說,習近平是“1949年以來中國第五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他領導的政府在各方面都擁有很強的能力,這得益于中國長期以來的官僚體系。“越來越多的中國官員開始接受西方教育,了解世界,還能講流利的英語。他們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共產主義者,而變成了實用主義者,一心要建設一個富裕、發達、技術先進的國家。前四代最高領導人都留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毛澤東留下的是無休止的革命,鄧小平留下的是改革開放,江澤民留下的是穩定與發展,胡錦濤留下的則是和諧社會,特別是縮小貧富差距。習近平將會留下什么遺產呢?”
至于習近平將采取什么政策、將給自己謀求什么政治遺產,在李光耀看來這些都很難預測。就國內的挑戰而言,中國正處于關鍵時期,習近平將會集中精力處理這些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會有怎樣的外部突發事件擺在他的面前。一旦發生嚴重的不測,計劃必定要受影響。“不過我相信,他能處變不驚、妥善應對。習近平很有影響力,我相信他能領導好中國共產黨,他的軍隊背景又使他在軍中同樣很有威信。”
韜光養晦依舊明智
在李光耀看來,習近平的對外政策同樣會受到外界密切關注,因為中國的崛起已令西方和亞洲許多國家頗為不安。中國一再承諾堅持和平崛起,絕不謀求霸權,但關鍵在于,是否有人相信。對此,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中國會低調地強大起來,影響力得到提升,不會恃強凌弱;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將展示力量,試圖欺凌他國。李光耀認為,中國會選擇前一種方式,但同時也會展示力量。鄧小平的理念就是韜光養晦。“中國人知道,他們還需要30到40年的和平期來追趕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差距。他們認為,只要沿著這條路走,避免招惹現存大國,廣結朋友,就能變得越來越強大。”
李光耀指出,中國人還意識到,要避免走日本和德國的老路。如果中國卷入戰爭,其國內就可能出現動蕩、沖突和混亂,因而也就可能再次出現衰退,而且或將持續很長時間。因此,對中國人來說,明智的看法是,“我們等了這么久才等到一個追趕發達世界的機會,何必如此著急而影響我們的穩步崛起呢?”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論何時與他國陷入糾紛都會讓步。隨著力量格局的變化,中國將擁有更多的自由來表達自己的喜怒。正如前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所言,在涉及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時,中國也會堅持原則。
對于中國的民族主義,李光耀在書中表示,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是這個新的中國的第一階段,因為中國人覺得他們有實力了。“但當他們開始看到自己能做的事情有限度時就會停下來反思。炫耀實力的做法會有所緩和,因為他們看出,這樣做并不能讓美國人離開該地區。他們還會認識到,他們越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較小的鄰國,鄰國就會越緊密地向美國靠攏……向美國開放設施,允許美國航母前來駐留。”
中美關系“斗而不破”
李光耀認為:“中國人知道,中國是其所在地區最大的國家,隨著實力的增長,他們期待看到鄰國更加尊重他們的利益。因此,對于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其他亞洲國家來說,美國在亞太地區保持重要的存在以制衡中國是符合它們的利益的。……如果你有兩棵樹而不是一棵,那你就可以選擇在哪棵樹下乘涼。維持在太平洋的存在對美國來說同樣重要,因為如果美國失去了在這里的主導地位,那么它在全世界的主導權也恐將難保。”
因此,中美之間為爭奪亞太地區主導權的競爭已經開始,并將延續至21世紀后半程。屆時,中美關系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恰似冷戰時期的美蘇關系。在9·11恐怖襲擊后的幾年里,美國被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分了心,中國得以靜悄悄地推進其在該地區的利益,深化地區關系,并與東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中國加強與東盟的經濟聯系乃戰略之舉,這樣能讓東盟將中國的發展視為機遇,而非威脅。”
雖然美國在軍事上仍遠遠領先中國,但李光耀認為,中國在極力追趕:中國試圖在高端技術領域趕上美國,如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研發讓美國不敢小瞧的全球定位系統等。“中國人證明了他們能夠擊落太空中的衛星,也能夠攔截彈道導彈,這些都意在告訴美國:我們不怕你,我們能擊落你的導彈。”
李光耀認為,再過二三十年,中美兩國實力將實現平衡:其一是把美國趕出中國12海里的領海范圍,其二是把美國趕出中國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一旦中國做到了這一點,它就成了該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大國。”
不過,李光耀不贊同中美兩國將發生軍事沖突的觀點。“在戰場上硬碰硬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兩個國家都有核武庫,因此也都清楚可能造成嚴重的災難性后果。此外,與當年的美蘇關系不同,當前,美國與這個已經熱情擁抱自由市場的中國之間不存在深刻且無法調和的意識形態沖突。中國需要與美國保持友好關系以保證繼續有機會利用美國的市場、投資、技術和大學,而美國也沒有必要長期與中國為敵。”
臺灣問題是李光耀眼中兩國間最大的危機。但是,臺灣與大陸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任何國家都無法阻止。“勢不可擋的經濟往來將把兩個社會融合在一起,大陸方面也不會覺得有動武的必要。馬英九領導下的臺灣與大陸的經濟聯系與日俱增,未來4年,這一趨勢仍將繼續。在國民黨8年執政結束時,我們假設民進黨掌權并且倒行逆施,那么臺灣的農民和工人將會遭殃,于是民進黨會在下一次甚至再下一次大選中失敗。兩岸日漸加深的相互依賴性將令臺灣獨立無望。”
經濟戰略必須調整
李光耀認為,在今后幾十年,若不受干擾,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會繼續,但中國國內的若干嚴峻挑戰將耗費政府的大量精力、時間和資源。任何一個問題失控都有可能造成深度的經濟衰退或嚴重的社會騷亂。即使得以維護穩定局面,中國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例如,為什么iPhone不是在中國發明的?目前知識產權法規和企業制度的激勵作用不足以釋放出中國人民所擁有的創造力。“但我樂觀地認為,現任中國領導班子有充分的意愿和能力明智地處理這些國內挑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事實證明中國能夠反省錯誤的政策并在它們引起更大問題之前使局面得到控制。”
展望未來,李光耀認為,有可能引發嚴重緊張氣氛的一點是沿海省份與內陸省份之間、城市內部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沿海城市的增長速度比內陸城市要快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起點要高得多。當然,李光耀指出,像中國這樣一個面積廣闊的國家存在一些差距是必然的。西部省份可能永遠不可能像沿海省份和有河流的省份那么繁榮發達。
李光耀認為,發展差距還帶來其他問題。貧困地區的人們想遷往富裕地區。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規模宏大。中國有戶口制度,但這并未阻止人口的流動。農村務工人員照樣涌入城市,在城里干的是重活臟活,自己和孩子都不享有基本的社會服務。這種狀況是無法維系的。
另外,中國經濟中最容易摘取的果實也漸漸枯竭。憑借其廉價的人力,中國會繼續快速增長一段時間。西部省份的人力儲備將使中國經濟以大約7%到9%的增長率發展15年到20年。在那之后,增長將取決于生產力,取決于他們如何培養人們在同樣的工時內生產出更多產品。因此整體經濟戰略必須進行調整以確保今后幾十年的持續增長。
中國面臨的一個更緊迫的問題是如何處置效益低下的國有企業。李光耀說:“在這一點上,中國面臨一個根本性的個人激勵問題。他們力圖讓政府官員變得更像民營企業家。那是行不通的,因為除非你持有公司20%的股份、時刻擔心股市行情暴跌讓你破產,否則你是不會警醒過來并采取什么措施的。……假如涉及你自己的財富、你的全部生計、你在公司的所有股份,那你就會全天24小時把它放在心上。”
李光耀認為,中國需要從依靠出口帶動的經濟轉變成由國內消費拉動的經濟,就像美國經濟。要實現這種轉型,中低收入階層的心態必須改變。“只有在對未來非常有信心時,他們才會花錢。美國人不管對未來是否有信心都花錢,甚至借錢花。美國有一種基本假設,那就是:一切都會很好。他們的經濟就是這樣增長的——靠的是國內消費。中國最終也必須走這條路。但他們如何完成這個轉變呢?窮人即使富裕起來也還是表現得像窮人。你只想積攢更多財富、存更多的錢,因為你過窮日子太久了,唯恐有一天再度變窮。只有在滿懷信心地認定這種富足生活會永遠持續下去、認識到縮手縮腳過日子太愚蠢時,你才會開始花錢。他們必須使經濟增長達到可持續的階段。他們耗不起時間了。他們必須在一二十年內完成這個轉變。”
但李光耀同時強調,財富必須得到更公平的分配,收入差距是阻礙國內消費的一個因素,因為目前消費能力只存在于沿海省份和城市,廣大農村人口和內陸居民尚不具備。他們如何重新分配經濟增長的成果?“你必須讓所有人享受到水漲船高的好處。”(記者李學軍 何金娥 丁超8月27日報道)(參考消息網)
編輯:曾珂
關鍵詞:李光耀新書 李光耀 中美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