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感謝費”是擊倒官員的慢性毒藥
原標題:鄭端端:“感謝費”是擊倒官員的慢性毒藥
近日,廣西發改委原副主任廖小波被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無期徒刑。法院審理表明,2003年至2013年期間,廖小波在擔任自治區交通廳副廳長、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等職務期間,受賄價值3221.5萬元人民幣、40.55萬港元和34萬美元。(4月7日 新華網)
廣西發改委原副主任廖小波一審被判無期徒刑,辦案人員查明,廖小波的受賄方式多種多樣,受賄地點無處不在,除了買下8套住宅外,廖小波把部分賄款存進了銀行,更多的則堆在家中。從他家里搜出的現金達數百萬元,墻角里裝滿現金的拉桿箱上落滿了灰塵。在自述材料中,廖小波更是用“別人辦不成的事情,我能辦成,感謝費是完全應該的”來顯示掌握權力的優越感。
還有,廖小波“給企業和個人辦事,辦的都是大事、好事,我為此付出了大量復雜細致的工作辛勞,不是白拿錢。”如此,送錢的人心存感激,收錢的人覺得理所當然。為人辦事就要收錢,殊不知,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更不會掉餡餅。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是自己的,吃了也是要吐出來的。其實,所謂的“感謝費”,不外乎就是利用手中權力為商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后得到的相應的“回報”,因為官員的“努力”,讓商人們減少了“損失”,一點點回扣美名其曰“感謝費”。
顯然,“拿錢好辦事,沒錢等著辦”,廖小波完全將“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拋于腦后,瘋狂受賄的背后是“權力市場化”思維,將權力視為生財的工具。面對權錢誘惑,看似理所應當的“人情往來”,實則已經異化為錢權往來和權力尋租,到頭來,不僅身敗名裂,“竹籃打水一場空”,在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嚴重傷害的同時,更讓公權力蒙羞,還會給家人帶去無可彌補的創傷。
不得不說,這種權力尋租的風氣的形成,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善用手中權力的干部,擁有特權,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自認為高人一等,把黨和賦予的權利當作耍特權的資本,不受法律約束,凌駕于法律之上;二是,一些官員權力觀極度扭曲,把在領導位置上取得的成績當成個人的功勞,貪功攬功。一旦仕途受挫,心態失衡,從追求名譽、地位、政績轉而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最終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做撈取錢財的工具;三是,上級部門掌握著項目審批權、掌握著財政資金撥款權,權力缺乏有效監督,就像脫韁的野馬,權力趨于腐敗,絕對的權力趨于絕對的腐敗。
筆者認為,“感謝費”是擊倒官員的慢性毒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黨員干部不要認為平時的小禮是小事,其實那都是慢性毒藥,大多數腐敗分子都是從不注意小事小節逐步走到腐化墮落境地的,在推杯換盞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面前丟掉了原則,在輕歌曼舞中喪失了人格。
因此,要堅決遏制這樣的慢性毒藥。一方面,黨員干部要強化宗旨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擰緊總開關,自覺強化守紀律講規矩的意識,嚴守“紅線”,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把握自己,管好自己,強化自我約束,面對誘惑,學會拒絕,節欲守操,從小事小節上加強自身修養,從一點一滴中自我完善,繃緊廉政這根弦,筑牢廉潔自律防線,防止墜入“人情”腐敗的深淵,千萬不要等到鋃鐺入獄時,再去懺悔,就為時已晚了。
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進一步簡政放權,厘清權力邊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強化對官員交友情況的監管,明晰官員與商人交往的界線,對于發現跨越“紅線”,用“人情往來”變相賄賂腐敗的,要發現一起,嚴懲一起,絕不姑息,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大力建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積極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
編輯:水靈
關鍵詞:權力 官員 感謝費 慢性 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