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從足球改革的“小切口”說起
近期公布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是中國體育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來看,卻是一個小領域的小問題。
好比挑選西瓜可以切一個小口兒辨別成熟度一樣,全面深化改革在任務目標不斷分解之后,也需要從一個個小切口入手,去審視判斷究竟何種模式能將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行政力量的有效引導最優化結合。
足球是各項改革中一個非常合適的切口。足球改革的核心是市場化與舉國體制如何銜接,這同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節點,能夠通過風險較低、成本較小的足球改革探索一條深化改革之路,小切口能夠引發深層剖析。足球雖然不是國計民生最重大的核心事項,但是上至中央領導下至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其中雜糅著民族素質、文化實力和自信自強的多重人文因素。
中國足球的職業化改革自1992年紅山口會議肇始,至今已走過了23個年頭,市場化、職業化帶來了俱樂部層面的繁榮,從之前單一的運動發展成規模數十億的體育產業。然而,國家隊戰績的長期低迷也引發了業界對于充分市場化是否正確的爭鳴。單純從技戰術層面上說,市場化、職業化帶來的外援、外教給中國足球的發展帶來了長足進步,同樣由于先進生產力的引進沒有很好地與本土化人才培養結合,造成了頂級俱樂部的主力位置長期由外援把持,本土球員的空間受到擠占,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家隊成績的滑坡。即便是今年1月份中國男子國家足球隊在亞洲杯上取得了近年來少有的佳績,小組賽三連勝進入8強,也難掩四分之一決賽完敗澳大利亞的尷尬。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男足的水平已經從市場化改革之初的亞洲一流滑出。
難道是市場化的路走錯了?顯然不是,必須看到的恒大、魯能、國安等頂級俱樂部球隊不斷參照世界級水平引進外援,在洲際賽場取得成績的同時,一批長期接受世界頂級教練調教、與國外球員并肩戰斗的國內球員,技戰術水平、場上意識和職業素質都有了大幅度提升,長此以往對于中國足球的發展必然是好處多多。這就如同建國初期蘇聯專家對于新中國工業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外資外企對改革開放的支撐一樣,夷之長技是我之發展的必要營養。
但是,外資、外企、外國專家終究不是提升中國的產業水平的決定性因素。真正走向富強成為世界經濟奇跡的中國,靠的是本土勞動力紅利和廣闊市場空間實現了騰飛。放到足球領域,就是在市場化帶來競爭提高效率的同時,必須盡快理順自身管理機制體制,在培育本土技術人才、厚植足球土壤方面謀求質的飛躍。新近出臺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無疑就這些行政管理問題第一次給出了詳盡務實的計劃表和路線圖。
足球是用成績說話的,改革的成與敗、得與失即便不能完全反映在每一場比賽的結果中,但點滴進步能夠折射出的必然是改革的力量。從這個“小切口”的視窗看去,改革的力度可以得到最顯見的觀察。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測算指數不應完全是發展數字的集成分析,應當更多地開辟一些“小切口”,用來綜合觀測發展成效,及時調整發展理念,最終探索出改革的最優路徑。
編輯:水靈
關鍵詞:足球改革 中國 發展 小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