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民主生活會的主角不能是“演員”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處在關鍵階段,各地針對前期查擺出的問題積極整改落實,一些多年來形成的作風之弊逐漸好轉,廣大黨員干部思想靈魂受到觸動。然而,個別單位和地方的民主生活會變成了有“腳本”的演出。(7月31日《解放日報》)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為黨的一大法寶,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延續執政黨生命力的組織活動制度,而民主生活會正是承載著這樣使命的載體。而在民主生活會如火如荼地進行之際,卻有記者發現了某縣開民主生活會,班子成員提前開3次會,且外加排練1天。
奇怪嗎?不奇怪!在權力至上而下的作用下,一些官員根本承受不了來自同僚或者下屬們犀利的批判,結果有的咽流淚,有的大汗淋漓。就民主生活會所講究的“出出汗”之效果來說,是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官員自己臉上掛不住。在督導組和記者鏡頭之外的地方,沒人會看見官員要把一地的雞毛重新拾起,誰曾想到這也是他們曾經愛惜的羽毛呢?
面對要繼續深耕的民主生活會,也就有了基因突變式的“應對之策”。在上級領導壓陣的背景下,既要保障“辣味十足”又要體現“團結活潑”,便想出“語言要重但事情要虛”的小聰明。于是乎,事前排練、預演,事后壓驚、慶功。這樣的走樣并非是孤例,以形式主義來反對形式主義的似曾相識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有些地方民主生活會被一幫“演員”給架空。
還有一種演,是用避重就輕、不傷和氣來敷衍了事。對涉及群眾利益的征地拆遷、環境污染等“硬骨頭”問題較少涉及,提出的盡是些無關痛癢的“小事”。如“出門車輛等候時間過長”、“縣長不該讓服務人員倒茶”。這種扎扎實實搞形式,認認真真走過程,不僅對群眾來說是種倒胃,就“演員”自己來說,恐怕也是種味同嚼蠟的浪費生命。
玩味的是,這里所說“某縣民主生活會排練1天”,而這里的“某縣”為何留有想象空間,恐怕是記者的苦心孤詣。一是民眾生活會變成了話劇場,這已經不是極個別現象,利用“某縣”來敲山震虎,好好清醒那些跨界“演出”的官員們;二個也是“某某體”實在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默契之說,是否存在著“認真你就輸”的揶揄,我們也不太好說。
罪己詔難寫,但之所以難,才更需要勇毅。民主生活會不是向《論演員的自我修養》表達敬意,也不是用運動的方式來“虛晃一槍”,而是要真實的承諾、整改。而那些在民主生活會上“表演”的官員們,不知道臉上的面具帶多了,是否有種人生的空虛寂寞冷呢?
編輯:曾珂
關鍵詞:民主生活會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