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馬拉松能否“跑”得慢一點
5月25日,2014年云南昆明高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在呈貢新區舉行。在比賽過程中,少數參賽運動員出現身體不適,其中,一人經全力搶救無效死亡。
事實上,馬拉松比賽從其起源上就與死神相伴。在波斯人和雅典人的一場戰役中,雅典人最終獲得了反侵略的勝利。為了讓故鄉人民盡快知道勝利喜訊,一名叫菲迪皮茨的士兵無休快跑,當他跑到雅典時,只說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不幸身亡。馬拉松正是為了紀念這位英雄而舉辦。
隨著歷史的發展,也許我們已經忘記了賽事的起源,但是馬拉松比賽作為一項挑戰人們生理和心理極限的運動被延續下來,并擁有了眾多愛好者。然而,馬拉松選手猝死的新聞在世界各地屢有發生。
相關情況在我國也時有發生。生命逝去的悲劇屢屢引發社會激烈討論,同時也帶來了法律責任承擔問題。雖然在比賽前,主辦方往往讓選手簽署免責協議,但這份協議顯然是無效的。當悲劇發生,主辦方時常也須承擔責任,而具體責任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量:是否提供了合適的競技環境;是否提供了充分的救助措施;是否對選手進行了有效風險告知;是否對選手進行了必要的準入限制;是否在產生危險時,及時對選手進行勸退;是否為選手或要求選手購買了運動意外保險。
顯然,各地馬拉松比賽在這些方面做得并不盡如人意。如本次昆明馬拉松在高原酷暑中開跑,這就使得本就艱難的賽事再添新難。而之前的準備工作做得也并不充分,并沒有對參賽者身體狀況作出適當的綜合衡量,這從10多名參與者途中暈倒的結果可以看出,也許選手猝死并不僅僅只是其個人身體問題。
悲劇的不斷發生,帶給我們對賽事本身的思考。其實,馬拉松比賽并不意味著死亡生死門。國際田聯官方統計的全球達標賽事中,東京馬拉松針對90%以上的長跑猝死者都是心臟出問題這一事實,引入了更有針對性的有效搶救機制,從2007年創辦至今保持著零死亡記錄。
如果我們不能要求選手跑慢一點,那么我們就應該讓賽事的組織者再“慢一點”,再審慎一些。各地體育局應該就相關賽事擔負起監管責任,引入第三方風險評估機制,就安全性對賽事進行全程掌控。讓馬拉松別再輕松上馬,讓組織者沒那么輕松,才能讓選手們肆意奔跑。(林生濟)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昆明高原國際馬拉松 馬拉松運動員搶救無效 馬拉松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