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社會責任報告的“三大弊病”如何克服?
近期,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頻發,既有企業單獨發布的行為,比如匹克集團、LG化學(中國)、東風公司等企業發布CSR報告;又有集體發布的行為,如貴州省企業聯合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78家工業經濟行業企業聯合發布報告等。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0月31日,中國各類組織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數量達2240份。業內人士預測,今年的報告數量將超過去年。
不過,針對這些報告的批評聲也不絕于耳。記者搜集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輿情顯示,CSR報告有“三大弊病”。
報告閱讀率低?公眾未必不愛讀
據了解,目前國內規模以上的企業有60多萬家,但發布CSR報告的企業只有2000余家。表面看起來,報告的發布比例很低。不過,《WTO經濟導刊》副社長殷格非不這么看。
“全球的CSR報告總量,目前只有6000多份,中國占1/3的比例,怎么能說低?”他告訴記者,“發布報告企業的分量很足。中國企業500強的行列中,起碼有超過8成的企業發布了CSR報告,這些企業的產值足足有好幾十萬億元。我想,在未來,規模以上的企業可能都要發布CSR報告。”
商道縱橫創辦人兼總經理郭沛源告訴記者,從2005年至今的10年間,報告數量從零到現在的規模,增長速度相當可觀。他與殷格非的看法一致,規模以上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有個漸進的過程”。
即便中國企業發布報告的數量不少,仍存在一個問題,報告的閱讀率可能偏低。有媒體報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一個MBA班級中,有90%的學生“不知道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不知道企業做過這樣的工作”。對此,郭沛源的看法是,關于閱讀率,國內外沒有相應的指標去衡量,“沒法計算”,不過,報告“可讀性不佳”是實際存在的情況。
一般來說,企業社會責任的閱讀者共有3類人:企業內部成員(管理層與員工)、利益相關方與社會大眾。在閱讀率方面,他們誰在“拖后腿”?
殷格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就像企業財務報告一樣,目前是給專業人士或關心企業的人士看的,而非公眾。不過,當前企業在推廣報告時出現了“內部化”的趨勢。
“過去企業重視報告的外部推廣,現在越來越重視員工閱讀率。”殷格非說,“如果員工都不了解企業的社會責任狀況,這會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
“還有一個現象也讓人鼓舞——一些企業在制作CSR報告之前會針對利益相關方進行調研、舉辦會議、收集意見,了解他們想讀的重點內容,再據此撰寫報告。這樣做的企業正在變得越來越多。”殷格非告訴記者。
那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大眾保持距離意味著什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楊東寧認為,這不是好事,“如果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只是給專家看,我覺得這條路將越走越窄,將會是一個危機”。
怎么與公眾溝通?用新媒體的手段發布報告,是一種有意思的嘗試。今年,南方電網的CSR報告通過新媒體手段創造了一個閱讀量的“奇跡”。該企業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上與公眾分享報告并互動,結果獲得超過960萬微博話題閱讀、超過5000人參與微博話題討論;超過243萬微信及H5報告閱讀量、超過3.1萬微信及H5報告點贊。
殷格非認為,新媒體的手段促成了這樣的反饋,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信息披露質量均在提升應注重平衡性
CSR報告數量連年上漲,甚至在2009等年份出現“井噴”態勢,報告的篇幅也在增加。顯然,信息披露的“量”在增長,“質”是否也在提升?
記者采訪的數位CSR專家就此問題均給出肯定的答案。不過,郭沛源指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量”的上升速度比“質”的提升快很多,“因為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是這樣的”。
殷格非所在的機構曾對CSR報告的質量進行數年的監測,發現好報告的比重越來越高,入門級報告的比重越來越低。
“前年的數據顯示,入門級報告的比重超過50%,現在的比重約為30%。”殷格非告訴記者。
在社會重大議題方面,CSR報告信息披露的側重是否有共性?郭沛源告訴記者,企業偏愛慈善公益、關愛員工兩個方面的信息披露,原因在于“企業的已有信息中,這兩個方面的最多”。
不過,他認為,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在議題方面的披露有差異是正常的。
“以環保為例,有的行業與環保有更大關聯,比如工業企業,會披露得多一些;但有的行業關聯度較低,可能會披露得少一些。”郭沛源說。
記者發現,CSR報告信息披露遭遇的最大“吐糟”是平衡性不足,也就是說,“報喜不報憂”的現象廣泛存在,負面信息披露得不夠。
殷格非認為,關系到社會公眾利益方面的“重大失責”類信息應該披露,報告不能僅僅描述事實,而“應該交代如何從管理責任、制度上處理與預防”。
一個典型案例是,BP公司在2010年爆發墨西哥灣漏油事件。2011年,該公司CSR報告的封面照片采用了事件的現場照片,讓業界覺得“令人震撼”、“全方位溝通的效果很好”。
但在國內,企業如此披露負面信息的幾乎沒有。郭沛源認為,這與“家丑不外揚”的傳統觀念不無關系,但企業應該保持CSR報告的平衡性,“比如發生了爆炸事件,大家都知道了,你卻沒有披露,如何吸引人去讀?”
第三方評價不足,獨立審驗是未來方向
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在年初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14)》中指出,CSR報告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第三方評價不足,僅有143家企業對報告進行第三方評價,可靠性有待提高。
記者在多份引入第三方評價的CSR報告中發現,所謂的第三方評價都很簡短,基本沒有負面評價。
以某鋼鐵公司的2014年CSR報告為例,共有3個行業專家及相關領導給出評價,每條評價只有兩三百字,“全面披露”、“充分展現”、“準確定位”等定性描述偏多。
郭沛源說,這與報告質量不佳有關。“一些報告的定量數據很少,文字描述較多,第三方評價的價值就會相應降低”。
殷格非告訴記者,第三方評價的方式有很多種。上述評價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導和參考”。除了這種方式,還有利益相關方評價、第三方審驗等。
“目前,少數企業請獨立的審驗機構對其報告進行第三方評價,更具專業性,這些企業的水平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殷格非說。
大多數企業為何不愿意進行第三方獨立審驗?郭沛源告訴記者,這是因為現階段第三方審驗對報告幾乎沒有增值效果,花成本引入審驗,卻難以看到效果,企業自然不愿意去做。
殷格非認為,第三方審驗在未來將成為CSR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要“走出去”的企業,CSR報告是有效的“交際工具”和“新的商業語言”,如果沒有獨立的第三方審驗,報告的可靠性會下降,很難引起足夠的重視。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社會責任報告 閱讀率 CSR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