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揭秘天價拍賣背后的藝術名利場
近年來,國人對于藝術品拍賣屢屢創下天價紀錄再不覺得陌生與驚訝。著名藏家劉益謙連著用5千萬拍下功甫帖,2.2億拍下雞缸杯,2.8億拍下永樂刺繡唐卡,震驚世界。大家不禁要問,這些藏家都是什么樣的人,這些藝術品是什么樣的藝術品,這個拍賣市場又是怎樣一個市場?雖然大家對拍賣軼事津津樂道,可很少有人能真正說清楚此中的運作模式。
我們可以嘗試從國際市場上找到一些參照系。比如畢加索《抽煙斗的男孩》以1.04億美元價格被德國猶太富商收走;而塞尚《玩紙牌的人》又以2.5億美元的價格為卡塔爾王室收入囊中;最近當代藝術家杰夫·昆斯的一些“氣球狗”又拍出3.4億美元的天價,坐穩了當代藝術第一人的寶座。但是這些藝術家的成功絕非一日之功,背后淹沒了數以萬計的無名藝術家。梵高在世時籍籍無名,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以至于他對自己的藝術道路毫無信心,含恨而死。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盡管西方藝術界同樣為我們展示了輝煌的拍賣記錄,卻無法幫助藝術家或收藏家指明一條通向拍賣場的成功之路。越到晚近,局面越是混亂,連藝術作品優劣的評價標準也被解構。
中國藝術家們也在最近幾十年里品嘗了高峰低谷的復雜滋味。從藝術生產來看,傳統的國畫創作在建國以后風光不再。而從西方傳入的油畫多服務于政治目的,受到各種限制,自由程度極低。各種藝術思潮一直在地下涌動,到了1985年的星星畫展,終于拉開中國當代藝術的帷幕。即便如此,影響不小的藝術家們也還是很窮,一幅畫能從外國人手里換回100美元就很值得歡慶了。中國在90年代逐步建立了拍賣市場,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也開始有機會去國外參展。到了本世紀初,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突然猛漲,好幾個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都創下紀錄,甚至超過畢加索作品的價格。無論經濟學家還是社會學家都無法有力地解釋這個現象。大家終于意識到,這絕非偶然,也并非只是藝術領域的突破,而是整個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制度變遷后,對中國藝術的認識產生了改變。
普通人了解藝術最直接的途徑就是看博物館、美術館。可許多精彩的中國古代藝術品都不在國內,甚至一些大師最好的作品都不在國內。所以博物館的收藏也是藝術品市場演變過程中的產物。比如杭州的浙江博物館收藏了大量黃賓虹的畫,南京博物院則收藏了大量傅抱石的畫,上海多流傳吳昌碩的畫,這些都與畫家生前活動的主要區域有關,不難理解。可倫敦V&A博物館收藏了最齊全的中國瓷器,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收藏了大量中國宋元古畫,圣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有非常齊全的荷蘭畫派作品,而哈佛大學塞克勒博物館則藏有最經典的中國古玉。這些藏品的收藏過程就不那么顯而易見。了解一些重要藝術品的收藏分布,對藏家而言是一門基本功課。
想要真正理解藝術和藝術品收藏的現狀,首先要回溯歷史,從歷史維度來認識藝術品市場。英國人巴克所著《名利場》一書,就為藝術史提供了一套完整敘述,回顧了自1850年以來的國際藝術市場變化。從維多利亞時代直至今日,雖然也不過一百多年,不管藝術的表現形式、認知理念還是藝術品的買賣收藏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維多利亞時代正是藝術觀的轉折期,印象派還沒有出現,而追捧凡·艾克、倫勃朗、雷尼等老一代大師的熱潮正在歐洲逐漸消退,西班牙委拉斯貴支的畫也不見得多么搶手,真正引領潮流的繪畫英雄是英國人透納。而在巴黎,主要還是那些皇室貴族在追捧傳統趣味,希望在這個正在工業化的世界里,通過繪畫來尋找已經失落的田園牧歌。盧浮宮或沙皇的冬宮里已經收藏大量的名畫,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還不知在哪里。資本尚未大規模涌入藝術圈的時代,藝術顯得無比單純。
而到了19世紀末,野蠻的美國人進入藝術品市場,藝術圈的情勢登時為之一變。美國經濟在這個階段因為鐵路建設、電氣革命、西部開發等原因而迅速膨脹,新興經濟體快速增長又必然伴隨著劇烈的波動。所以黃金也好,美元也好,在這個階段都有過非常劇烈的波動。與之相比,藝術品投資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從摩根到卡耐基,美國大亨都把大量工業化過程中賺來的錢投入藝術品收藏。所以經典大師的作品以及部分新興藝術家的很多作品,都開始在大西洋(19.50, 0.00, 0.00%)兩岸重新分配,美國的博物館收藏迅速崛起。即使中國藝術品也沒有躲過這股潮流。從清末一直到二戰后,有湖州豪門、收藏大家支持的著名商人盧芹齋在巴黎和紐約設立公司,幫助歐洲和美國的博物館、畫廊購買了大量中國古代精品。
兩次世界大戰對于全球藝術品而言,則又是一次重新洗牌。一方面是斯大林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排斥抽象和先鋒的藝術作品,主張寫實藝術和為政治服務的藝術;另一方面則是本身就受過美術訓練的希特勒,對藝術作品能否有效傳遞德意志精神也有一種偏執認識。因此很多作品是因為戰爭和不可抵抗的暴力之下被劫掠,而更多的作品則是在意識形態的抵制下流落到異鄉。大批藝術家在戰爭過程中遇難,二十年代剛剛興起的許多藝術萌芽遭到無情地摧殘。而對于少數幸免于戰爭的藏家而言,這又是最后一次大規模低價買畫的契機。
藝術從來就與時代環境息息相聯。戰爭之后,培根、小弗洛伊德等都出現了。而在美國,以安迪·沃霍爾為代表的波普藝術作為對美國無趣現代生活的反抗,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藝術潮流在迅速切換著頻道。與此同時,新材料、新媒體不斷涌現,各種高科技手段被注入藝術,極大擴展了藝術家的創作空間。許多作品都是幾十年前不可想象的。而拍賣公司和金融系統的成熟,也促使海量資金涌入這個市場。最終,這個由藝術家、策展人、博物館館長、畫廊老板、投資家以及觀念哲學家共同作用構成的藝術市場逐漸成型。
這幾年,一家權威藝術機構推出一個名為power100的排行榜單,評點每年對藝術市場最有影響的人。在這家機構看來,真正對藝術圈起作用的是“權力”,而非任何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標準。掌握權力的這些人里面,有些是藝術家,有些是策展人,有些是金融家,什么人都有。可以說,各色人等操作藝術市場的方法總在挑戰我們的想象力,無奇不有,這個過程也與藝術本身在不斷打破邊界相一致。藝術變得無處不在,無所不能。隨著全球化進一步地加速,中國人和中國資本也早已加入這場狂歡盛宴,將國際資源拉至中國市場,迫使我們要站得更高才能認識藝術圈的廬山面目。
當我們面對一個又一個拍賣奇跡時,還不能簡單歸因于藝術本身升值或者媒體惡意炒作,甚至是洗錢,一切都可能是,也都可能不是。我們永遠在一個信息不充分的環境下認識藝術市場,而拍賣場上每一件作品的價格本身就體現了購買者的藝術眼光,以及購買者對藝術與這個時代關系的根本認知。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天價 拍賣 藝術 名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