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未來學校:重構現代教育體系
學生們在浙江桐廬縣科技城未來學校“生態教室”觀察青菜生長。視覺中國供圖
當前,隨著數字信息及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而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其形態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未來學校已成為國內外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在近日舉辦的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會平行論壇上,多位專家匯聚一堂,圍繞未來學校議題展開深入交流,探討新技術如何引領未來學校建設。
那么,什么是未來學校,技術將如何影響未來學校建設?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著眼時代變化 培育未來人才
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報告《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報告提出,當前主流教育廣泛采用的標準化直接學習法,其根源可追溯至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彼時社會急需大量同質化勞動力。然而,隨著第三次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襲來,自動化生產與無形價值創造成為新趨勢。這不僅重塑了經濟發展的技能需求,也改變了勞動者的工作模式。因此,教育必須與時俱進,邁向“教育4.0”時代,建設未來學校,以應對時代變化。
未來學校并非簡單地將教育信息化和技術疊加于傳統學校的框架之上,而是通過深層次的教育理念革新,重構現代學校體系,塑造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與學習者發展特點的新型學校模式。
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強介紹:“未來學校著眼于未來人才培養規劃和教育發展戰略,不斷突破現有教學組織形式,融合現代教育技術、數字技術乃至智能技術等手段,探索育人實踐的新路徑。”
未來學校的目標是培養面向未來、更能適應時代變化、迎接時代挑戰的學生。為實現這一目標,世界各國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嘗試將現代技術融入傳統的課程教學,采用新方法、新技術和新裝備,打造提升學生創造力、創新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環境。同時,教育部門與教育工作者之間不斷加強合作,縮小教育差距,確保每位學習者都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因此,未來學校不僅是技術融合的產物,更是推進教育理念革新與教育公平的典范。
創新學校形態 打破“資源孤島”
近年來,我國各地中小學積極探索未來學校建設,在教學方式變革、教育資源共享以及教學流程重構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其中,云端學校作為未來學校的新形態之一,將為未來教育變革開辟一條嶄新的道路。
“隨著教學技術工具的廣泛運用,課堂教學空間的技術化轉型越來越成為人們的關注重點。云端學校利用‘光纖+5G’技術,成功打破了傳統學校和教室的物理界限,將遍布各地的云端教室緊密連接。”深圳市云端學校校長龔衛東說。
深圳市云端學校自2021年創辦以來,吸引了深圳市13所學校入駐。云端學校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在創新學校組織制度、智慧教育形態、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學習方式變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云端學校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所見、所思、所得,都能通過云端平臺上傳、存儲和再現。同時,云端學校還引入了人工智能協同教學教師,支持跨校組班、跨校組隊等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開設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課等前沿課程,并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數學建模比賽、云騰杯科技競賽等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龔衛東表示,云端學校建設的核心在于堅持數字化思維。他介紹,從利用BIM技術設計和建設云端學校總部實體校區,到“小鯤卡”每天無感采集學生學習數據,再到“云端畫布”平臺開展的虛擬教研活動,每一步都體現了數字化在教育領域的深度應用。這些技術手段不僅幫助學校形成了學生學習畫像和教師教研畫像,還為教學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
云端學校不僅變革了教學方式,還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匯聚全市名師資源,云端學校打破了“名校名師”的孤島效應,實現了師資、課程、教研等資源的互聯互通,讓更多學生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我們的學生95%是外來務工子女。加入云端學校后,這些學生可以享受更多教育資源,還可以跟其他學校的學生互動,互相學習、共同成長。”深圳市光明區鳳凰城實驗學校書記張麗娜介紹,云端班已成為學生向往、期待的課堂。
優化教學流程 滿足個性需求
在未來學校的發展過程中,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教育的結合正在重塑教育生態,尤其對教學流程產生了深刻影響。“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給未來教育帶來全新挑戰,各國正競相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與規范化進程。”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聶小林說。
過去,傳統的教學課堂是老師與學生兩者的舞臺。如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教學流程的優化增加了更多變量。在未來學校中,教師能夠利用先進的大模型技術,實現教學設計的智能化。這不僅提升了備課的效率與質量,還促進了教學內容的個性化。同時,圖形識別技術的應用,讓板書內容轉化為數字資源,提高課堂的互動性。而對于學生來說,未來學校中的學習體驗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可以與大模型驅動的智能數字人進行交流,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興趣,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南昌市紅谷灘區教體局副局長王皓分享了在構建未來學校過程中的實踐探索。他們借助智能錄播設備和人工智能視覺分析技術,深度挖掘課堂師生行為數據,幫助教師找到改進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點。通過教室模態分析、教師教態分析、學生專注度分析、隨堂練知識掌握分析等多維度的課堂分析,教師能以不同視角重新審視教學過程,推動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據我們收集的教師問卷反饋,實施這一系列智能化教學措施后,教師們的單次備課時長平均縮短了28分鐘,資源查找時間減少了29分鐘,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次數明顯增加,平均每堂課增加2.2次。”王皓說。
(記者 吳葉凡)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