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培育綠色新質生產力

2024年08月15日 08:25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綠色低碳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是綠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加快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為培育發展壯大綠色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動力機制,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一、 黨中央高度重視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構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建設,從加強頂層設計、堅持規范引導、強化市場激勵、加大配套支撐等著力推動,逐步形成全面推進的格局。

高度重視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綠色低碳發展奇跡。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綠色化”概念,并將其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并列。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國家層面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陸續出臺實施,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碳足跡管理等相關政策的研究制定與實施,基本構建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為穩步持續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加強綠色低碳發展規范與引導。一是綠色消費政策引導社會消費模式轉型。《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關于完善促進消費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等政策陸續出臺實施,綠色消費政策體系逐步建立。二是逐步建立綠色采購制度。《企業綠色采購指南(試行)》《商品包裝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快遞包裝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等綠色采購政策陸續出臺實施,規范了政府綠色采購標準、包裝要求等。據統計,2022年全國強制采購、優先采購節能節水產品520.4億元,占同類產品采購規模的89.7%;優先采購環保產品847.6億元,占同類產品采購規模的87.1%,對引導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的新風尚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綠色低碳管理手段日益豐富。《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應用的指導意見》等政策陸續出臺實施,綠色制造等領域的綠色供應鏈標準體系加快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加快推進。發布了包括微型計算機等產品碳足跡評價的團體標準,紡織服裝、日用消費品等多個行業也正在推進碳標簽政策研究制定工作。

不斷健全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激勵政策。一是綠色財稅政策引導支持效果顯著。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投資從2012年8253.6億元增加到2022年9013.5億元,中央財政相繼設立近20種專項資金,重點解決污染防治、生態建設及應對氣候變化關鍵問題。2018年,《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排污費平穩過渡到環境保護稅,截至2023年底,全國累計征收環境保護稅1198億元。激勵企業減排效果顯著,萬元GDP污染物排放當量從2018年的1.16下降到2022年的0.73,降幅達37%。二是價格政策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的激勵與約束作用日益顯著。《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關于“十四五”時期深化價格機制改革行動方案的通知》等政策陸續出臺,不斷深化包括光伏電價、污水處理費等在內的綠色低碳發展價格改革。三是綠色金融體系不斷健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出臺實施《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要求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積極支持綠色低碳發展。《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等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政策出臺實施,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探索推進,截至2023年底,累計向金融機構推送229個EOD項目,總投資9718億元,融資需求6828億元,已獲授信2012億元。氣候投融資試點探索啟動,試點地方儲備近2000個氣候友好型項目,涉及資金近2萬億元。我國已成為全球首個建立較完整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經濟體系,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已位居國際第一方陣。截至2023年末,綠色貸款余額達30.08萬億元,累計發行綠色債券超過7000億元。四是碳排放權交易蓬勃開展。中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3年末,累計成交4.42億噸,成交額249.19億元。2024年,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市場)重啟。

持續健全綠色低碳發展配套機制。一是法治化建設縱深推進。2012年,清潔生產促進法修改通過。2016年、2018年兩次修正節約能源法,2024年國務院頒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綠色低碳立法持續推進。二是加快健全標準體系。國家能源局等印發《關于加快能源領域新型標準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揮標準在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發布實施了1000多項國家標準,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發布了206項節能國家標準,實現節能量達到1760億度電。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推進研制了300多項國家標準,引領了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三是強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制定《綠色技術推廣目錄(2020年)》,涵蓋116項綠色低碳技術。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方案(2023—2025年)》,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二、 綠色低碳發展政策實施成效與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不斷健全,為加快結構性調整、發展綠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推動力,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一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2年服務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到2023年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分別比2012年下降9.3個百分點、上升7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培育發展壯大,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3%,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二是能源綠色轉型步伐加快。2012-2023年,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從68.5%下降到55.3%,下降了13.2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9.1%提升至17.9%,提高了8.8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5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裝機。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2012-2023年,我國單位GDP能耗下降了26.8%,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60%以上。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三是交通運輸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我國啟動“公轉鐵”“公轉水”,至2023年底,鐵路和水路貨運量占比由25.2%上升到26.3%,公路貨運量占比由74.8%下降為73.7%。公路貨運新能源與清潔能源車輛比例持續提升,長江經濟帶船舶岸電使用量同比增長66%。

重點行業技術進步突顯。一是煤電行業企業清潔化進程加快。截至2022年底,全國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電機組約10.5億千瓦,占全國煤電總裝機容量94%;“十四五”前兩年,煤電“三改聯動”改造規模合計超過4.85億千瓦,完成“十四五”目標約81%。二是鋼鐵行業清潔生產技術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6月,270余家鋼鐵企業約7.6億噸粗鋼產能已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62家鋼鐵企業3.14億噸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鋼鐵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已基本低于國際先進鋼鐵企業。三是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陸續推進。《關于推進實施水泥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要求到2025年底前,力爭50%水泥熟料產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點區域水泥熟料生產企業基本完成改造,全國力爭80%水泥熟料產能完成改造。四是數字化、綠色化融合水平不斷提高。全國已建成60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5G+工業互聯網”率先在鋼鐵、采礦等10個重點行業領域形成典型應用場景,培育近5100家綠色工廠。

以“新三樣”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一是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綠色產業展現出強勁的新動能。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市場占有率達到31.6%,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二是鋰離子電池產業延續增長態勢。鋰電池產量為239.3億只,同比增長2.88%,出口數量為37.73億只,同比增長10.06%,出口金額達到509.19億美元,出口金額同比增長79.12%,出貨量在全球鋰離子電池總體出貨量的占比達到69.0%。三是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競爭力的清潔能源產業鏈。光伏組件產量連續16年位居世界首位,2023年量產先進光伏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5.5%。風電機組制造產能占全球六成,全球前10家風電整機企業中有6家中國企業,主要零部件國產化率達到95%。

經過不斷努力,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機制實踐取得積極進展,對培育發展綠色新質生產力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但同時我們深刻認識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綠色低碳發展任重道遠,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這需要不斷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機制,為加速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不斷壯大綠色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撐。一是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整體有待提高。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相當規模的制造業在國際產業鏈中還處于中低端,新興市場有待進一步激發。二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特征依然突出。我國煤炭消費量能源生產總量與煤炭消費量都居世界首位,2023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57.2億噸標準煤,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5.3%,原油進口依存度為73%。單位GDP能耗仍然較高,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發達國家的2-3倍。公路貨運量在全社會貨運中占比仍較高,公路貨運量增速高于鐵路貨運量。三是綠色低碳技術成本高且尚不成熟。不同低碳技術的技術特性、應用領域、邊際減排成本和減排潛力差異很大,各類技術系統集成難,技術種類多,成本昂貴,存在自主創新不足、關鍵技術“卡脖子”等問題。四是綠色消費導向性政策有待加強。涉及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化發展缺乏強制性約束政策,政府綠色采購效率有待提高,綠色低碳產品有效供給和需求不足,且生產成本和價格較高,綠色標準認證管理體系“碎片化”,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還未成為全社會風尚。

三、 加快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的主要任務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的重要任務,要充分發揮經濟政策激勵作用,健全綠色低碳標準體系,著力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不斷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

一是繼續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改革,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動力引擎。需要進一步通過深化改革推進加快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進工業節能降碳,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改造,提升綠色低碳技術、綠色產品、服務供給能力。需要進一步創新機制,為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深化重點行業實施綠色化改造升級,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產業鏈,構建新型綠色產業體系等提供新動力。

二是進一步強化綠色低碳發展規范與指導,為新質生產力明確基本界限。進一步提升政府綠色采購效率,健全綠色采購的招標方式,提高政府綠色采購信息透明度。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健全新能源消納調控機制,率先開展碳排放總量控制試點示范,加快建立我國自主的碳足跡管理體系,建立統一規范的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加強綠色供應鏈管理水平,完善綠色供應鏈標準、認證體系。

三是優化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機制,為新質生產力注入新活力。完善財稅政策,推動各級政府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功能,加大對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力度推動氣候投融資模式、產品和服務創新,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創新,探索區域性環保建設項目的金融支持模式,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構建科學規范、高效流轉的排污權交易市場,加快打造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式碳市場。繼續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探索構建ESG體系,全面推開環保信用體系,加強環保信用監管與相關政策協作機制建設等,以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落實。

四是加快推進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發展社會治理動員機制,為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氛圍。結合“美麗中國 我是行動者”等活動,全面加強全社會宣貫引導,提倡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引導全社會開展廣泛而深刻的綠色低碳消費轉型。創新綠色消費應用場景,擴大新能源汽車、光伏光熱產品、綠色消費類電器電子產品、綠色建材等消費,鼓勵企業運用綠色設計方法與工具,開發推廣一批高性能、高質量、輕量化、低碳環保產品。充分調動園區、企業、社區、學校等基層單位積極性,開展綠色、清潔、零碳等社會行動示范創建。開展各類綠色低碳宣傳活動,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和生態環保意識。

五是夯實綠色低碳發展實施保障機制,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堅實基座。開展綠色低碳前沿引領技術儲備、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示范和產業化應用。深化綠色低碳領域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加快構建數字化治理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各個領域數字化治理與綠色化發展。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構建全球領先的綠色低碳新技術、新產業標準體系,提升全球綠色低碳科技競爭力和引領力。 

(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王金南)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