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發言摘登>委員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湖北省委會副主委、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韓民春:優化鄉村基層公共文化空間布局
各地建設百姓舞臺、文化禮堂、鄉村記憶館、村史館等基層公共文化空間,豐富了鄉村文化活動,提升了人民群眾幸福感。今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中國文聯辦公廳印發了《“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工作方案》進行具體部署。但實踐中還存在兩個方面問題:一是總體規劃欠缺。體現在布點不優、定位不準。文化場館呈現出新居民區多、老居民區少的特點,加之規劃不科學、交通不便,影響了使用效率和體驗。二是發展后勁不足。體現在運維投入不夠、人才難留。基層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資金多為專項債券,后續運營投入依靠地方政府財政補貼,資金缺口較大,文化人才流失嚴重,缺乏可持續性。
為此,建議:
注重頂層設計與資源配置相結合。首先,在充分調研基層群眾文化需求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基層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規劃。統籌考慮各地區的人口分布、經濟發展、文化資源等因素,合理確定公共文化空間的數量、類型、規模、功能,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文化地標的知名度、影響力,提升歸屬感。其次,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共文化空間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避免重復建設。在規劃階段要運用運營前置思維,重視規劃設計和運營的關系,以項目的底層邏輯來推演項目的頂層設計,充分考慮項目未來的投資回報周期和可持續經營,實現“農旅文商學藝”融合發展。
注重財政投入保障與激活社會力量相結合。首先,確保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力度,保證基層公共文化空間的正常運營和可持續發展。省級層面要出臺相應政策,助強扶弱。對文化特色強、運營潛力大、輻射影響廣的點位給予重點支持,引導支持相對落后的地方找準定位加快發展。其次,拓寬資金來源。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經營主體、民間組織參與基層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運營,運用好稅收優惠、獎勵補貼政策。激發社會力量投入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索和創新基層公共文化空間的運營收入模式,通過開展贊助合作、開發文化產品等方式,增加基層公共文化空間的自身收入來源。第三,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根據基層需要,專職與兼職相結合,定向培養和引進一批專業文化人才,培育文化領頭人和管理人員,提升運營管理的專業化水平。完善基層文化空間運營人員的招聘、培訓和考核體系,提高業務能力,建立、完善鄉村公共文化從業人員的激勵機制。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