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貢獻港澳力量
——全國政協“發揮港澳在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的作用”遠程協商會綜述
本報記者 呂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并明確了主要目標任務,其中包括“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202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我們主動作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舉措,要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積極主動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這為我們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科學指引。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既是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國家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香港、澳門發揮制度、市場資源、資本、人才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共同發力。
6月28日,全國政協召開“發揮港澳在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的作用”遠程協商會,在全國政協機關設置主會場,在香港、澳門、福建三地設置分會場,在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上海浦東)、浙江寧波北侖區大榭島榭北工業園區設視頻連線點,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圍繞發揮港澳在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的獨特作用與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深入協商,廣泛匯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為發揮港澳積極作用,推進我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政協智慧與力量。
彰顯自身獨特優勢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澳門,其自由港、單獨關稅區的地位是任何內地城市都無法比擬的,這是與會人員的共識。
“港澳可以發揮要素‘引水渠’、規則‘示范區’、經貿‘連通器’、開放‘試驗田’等功能,為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更大貢獻。”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劉賜貴表示。
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總商會主席陳瑞娟看來,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過程中,香港應繼續承擔關鍵作用。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可在人民幣國際化、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等方面,發揮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助力金融強國建設。
“可以鼓勵金融機構提供更多離岸人民幣產品及風險管理工具,吸引更多全球企業到香港進行人民幣融資,支持其拓展內地業務。同時,廣泛拓展金融合作網絡,打造服務新興市場的金融樞紐。”陳瑞娟在香港分會場表示。
通過視頻方式在上海參會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碧新認為,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應有之義。“香港應搶抓機遇,充分發揮傳統航運業務優勢,積極參與大灣區貿易組合港建設。進一步拓展航運綠色金融、科技金融業務,助力自身綠色智慧航運中心建設。以稅賦低、國際化、職業環境良好優勢積極招募、培養高端航運人才,為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朱碧新說。
澳門作為中國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結合點和對接區,在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既要發揮作用,也要體現價值。在澳門分會場參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柯嵐建議,澳門要充分發揮好中葡平臺獨特優勢,做好國際人才的“引流”工作,把澳門建設成為國際人才交流的重要節點城市,探索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徑,花大力氣建設好中國——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助力國家科技自立自強。
“香港、澳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國際化的市場環境,在大宗商品貿易中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身在寧波的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利萬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良通過視頻連線發言。
他建議,發揮港澳平臺優勢,構建接軌國際的大宗商品貿易交易制度,建立大宗商品國儲市場化輪動機制,實施以資金自由流動為核心的金融改革創新,完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宗商品稅收政策,創新大宗商品數字化交易新模式,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牽手”內地 深度合作
會上,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林建岳分享了一個案例。
“香港有全球第一個實現無人駕駛的機場,這方面的技術來自北京中關村的一家企業。現在,這項機場無人駕駛的應用場景,已經在新加坡、中東的機場落地使用。香港把產品、服務、科技和數字技術融合在一起,將這項來自北京的技術轉化成不同的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賣到全球,這是‘北京基因、香港血統、中國標準、世界產品’的場景貿易。”
林建岳建議把“場景貿易”作為深化兩地經貿合作的重要模式。通過加強與內地合作,發揮香港展示窗口和融合平臺的作用,把中國發展的經驗與成果轉化,與全球共享。
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是香港、澳門同內地優勢互補、一起發展的歷程,也是香港、澳門日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享祖國繁榮富強偉大榮光的歷程。如今,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港澳更應進一步深化與內地的經貿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作為內地與全球市場間的‘超級聯系人’,香港可通過制度創新和有效監管,在更多領域加快推進與內地的規則和機制銜接,成為內地與全球規則對接的‘黏合劑’。”陳瑞娟說。
“澳門要繼續發揮好‘精準聯系人’作用。一方面,充分發揮葡語人才優勢,協助‘出海’的中國企業了解當地市場及貿易規則,更好‘走出去’;另一方面,利用和葡萄牙的特殊關系,加強和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科學交流與技術引進,助力‘引進來’。”柯嵐表示。
在福建分會場參會的全國政協常委、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阮詩瑋深感香港、澳門在推進企業“引進來”“走出去”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告訴大家,自與香港、澳門建立交流合作機制以來,福建省已引進港資企業超過3.1萬家,實際使用港資超1010億美元。澳門已是福建最大對外勞務合作市場,在澳外派勞務人員達3.7萬人。一大批閩籍企業以港澳為灣“并船出海”,攜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在拓展“一帶一路”共建市場上創造出巨大機會。
“建議進一步加強機制創新,深化戰略合作;加強科創聯動,攜手應對挑戰。”阮詩瑋表示。
香港是寧夏對外開放、聯通世界的橋梁紐帶和重要窗口,是寧夏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將寧夏所需與香港所長精準對接,推動更多“寧字號”特色產品走進香港、走向全球市場是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主席陳雍的心愿。
“建議推進政策互通,讓寧港合作環境更優;推進優勢對接,讓寧夏產品走得更遠;推進市場共拓,讓寧港合作領域更寬。”陳雍說。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主席廉毅敏認為,應繼續發揮港澳的優勢和特點,聚焦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堅持以高質效雙向投資為紐帶,更加注重資金與高端人才、先進技術等創新性資源要素的融合投資,更加注重以投資、規則標準等競爭性組合促進體制機制改革,更加注重以投資搭建交流交往、創新創業等開放性平臺引領港澳青年厚植家國情懷,推動內地與港澳雙向開放、共同繁榮發展。
打造國際一流灣區
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國務院新時期的重要部署,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新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發揮港澳在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作用的重要方面。
據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政協原主席王榮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大灣區堅持以開放促創新,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成效初顯——“兩點兩廊”科技創新生態更加開放,空間布局更加完善,粵港澳協同創新的獨特優勢得到彰顯,人才更加集聚,聯合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但仍存在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協同創新機制尚未充分發揮、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要素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王榮表示。
他建議充分利用大灣區對外開放基礎與港澳國際化環境優勢,率先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生態。強化頂層設計,構建更多開放型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打造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同時,放大國際金融中心功能,構建國際化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永安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春玲認為,香港是國際公認的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其要素自由流動是保持香港繁榮歷久不衰的關鍵,也是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顯著優勢。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速度的加快,三個不同的關稅區、不同的治理方式,在要素流動方面存在著貨幣和匯率差異、人才流動受限、標準不一等問題,三地在數據跨境流動、確權、交易、合作與監管等方面也存在障礙。
“建議用好香港的金融平臺,暢通資金流;構建大灣區共同市場,暢通物流;提升網絡設施基礎建設,暢通數據流;用好香港人才聚集地作用,暢通人才流。”周春玲表示。
今年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立3周年,也是檢驗第一階段建設發展成效的大考之年。在澳門分會場參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澳門金龍集團董事長陳明金在調研中了解到,深合區初始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四新”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其支撐投資興業的人才、市場、技術等環境還沒有完全構建。
“當前,深合區正處于全面建設、厚積薄發階段。應做實‘四新’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效聚集人氣,提振深合區經濟活力;推進跨境辦學,提升深合區人才吸引力。緊緊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主線,加快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彰顯‘一國兩制’優勢的區域開發示范。”陳明金表示。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