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廣西實踐>新聞動態
鑄牢共同體 委員在行動
“繼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和委員宣講活動,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研究和史料研究,講好中華民族故事。”
“從基層社區抓起,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搭建形式多樣的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
這是自治區政協開展《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的精彩一幕,自治區政協委員、職能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以及少數民族群眾代表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題協商建言。
為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部署要求,2022年以來,自治區政協在全區深入開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 委員行動”,以開展委員行動不斷提升專門協商機構的潛能效能,讓建言資政更有用、凝聚共識更有效,助力鞏固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更好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廣泛凝心聚力。
畫好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
“各民族同學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在校園,盛開在心中……”百色市田東縣政協委員、縣第三小學校長何梅走進田東多所學校開展宣講活動,教育引導學生從小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血脈中。
“積極參與打造桂湘黔環‘三省
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各方共識。自治區政協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習的重要內容,依托多個載體,運用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大學習”“大教育”。全區各級政協組織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委員讀書活動1590余場次;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宣傳教育,開展政協委員大宣講,全區各級政協先后組織委員深入基層和界別群眾開展宣講3600余場次。
自治區政協緊緊圍繞共建共享五個家園履職盡責、凝心聚力,組織港澳
澆灌民族團結進步之花
“教會邊民更多的種植技術,才能有效改變他們的生活,讓他們能安心守邊駐邊。”龍州縣政協邊關紅色新青年委員工作站站長、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王勝東,今年以來帶領工作站的科技人員到堅果種植現場開展技術指導培訓26班次,指導邊境零公里歸僑人員和邊民提升種植技術4200人次,為提升邊民堅果種植技術貢獻委員力量。
在賀州市八步區步頭鎮黃石村,自治區政協委員、
自治區政協以“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 委員行動”為統領,組織引導全區政協委員扎實開展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經營便利地、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科教振興等委員專項行動,聚焦加快廣西產業動能轉換、加快北部灣國家產業基地建設、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等內容,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3次,圍繞深入實施向海經濟發展戰略、推動新工科大學建設、加快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等專題組織委員開展調研視察、協商議政36次,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全區各級政協組織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引導全區各級政協2.6萬多名政協委員積極參與委員行動,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本職工作和履職實踐中,提升委員履職合力。目前,已形成以政協委員為主體,自治區、市、縣政協三級聯動,各族各界群眾廣泛參與的委員行動工作格局。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醫療條件改善了,醫療服務能力提高了,才能讓更多人留下來投資興業,共享發展成果。”北海市政協委員、中醫醫院院長劉建航是北海市引進的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他一直為改善城市醫療條件建言獻策。北海市政協通過調查研究、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以和諧社區建設、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發展等為著力點,助力到北海工作生活的各族群眾共享城市發展紅利,在共融共享中進一步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
欽州市政協圍繞“改善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主題,創新“聯絡站+民族團結”模式,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組織委員深入民族地區、項目現場開展調研協商,協調有關部門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問題52個。
圍繞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全區各級政協委員發揮在本職工作中的帶頭作用、在政協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在界別群眾中的代表作用,廣泛聯系各界群眾,通過提交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主動向黨委、政府反映各族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出意見建議,協助黨和政府做好宣傳政策、協調關系、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石榴花開滿八桂,各族兒女一條心。今年,自治區政協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解放思想、創新求變,向海圖強、開放發展,緊扣自治區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協商議政,扎實開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 委員行動”,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