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委員好聲音
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燕瑛:立足“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引導產業有序梯度轉移
習近平總書記3月20日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要有序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優化產業布局。產業轉移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的過程,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手段、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隨著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生產力布局和政策扶持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的力度也逐步加大。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指引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作為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腹地,迎來了承接產業轉移、延鏈補鏈強鏈的新機遇。
4月8日至12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黨外委員視察團圍繞“推動重點產業國內有序轉移”赴云南開展專題視察。我們通過看園區、進企業、訪工地,與企業負責人、基層干部群眾深入交流,深切體會到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產業轉移等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支持推動云南等中西部省份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要素環境,發揮比較優勢,深化東西合作,有序承接轉移,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高起點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打造一批具備條件、富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促進構建區域分工合理、協同聯動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近期的調研中,我們看到我國產業梯度轉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產業轉移機制不夠健全。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產業梯度轉移機制,產業轉移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對稱、市場準入門檻高等問題。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地區間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也易出現惡性競爭、重復建設等現象,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受損。二是政策支持不夠精準。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產業梯度轉移的政策措施,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針對性不強、資金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導致產業轉移的吸引力不足。三是產業配套能力不足。由于歷史原因和發展水平的差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產業鏈不完整,上下游企業銜接不緊密,導致產業轉移企業難以在當地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人才、技術等資源要素短缺也成為制約產業梯度轉移的攔路虎。
河北樂亭:打造京津產業轉移重要承載地。圖為1月16日,北京環衛集團環衛裝備樂亭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組裝車間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
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需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中西部、東北地區崛起的一系列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持續增強產業承接轉移能力、協同創新產業轉移合作機制,扎實推進產業有序轉移,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在服務和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區域協同發展新篇章。建議:
一是完善支持產業轉移的體制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政府當好“引路人”。拓展新模式、聚焦著力點,為產業梯度轉移助力賦能。要提高政府效能,讓市場主體辦事更便利,加大放的力度,持續主動為企業松綁,健全管的機制,注重建立全過程、全鏈條監管機制,提升“服”的質效,以內部流轉效能提升來增強市場主體感受。要結合不同行業的特性和發展階段,按照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的要求,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高載能行業、中低端制造業和相關生產性服務業,向具備承接條件的地區轉移。要引導各地區統籌資源環境要素稟賦、產業發展基礎、能耗雙控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差異化、集群化和提升式地承接產業轉移,避免同質化、分散化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重點支持和鼓勵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革命老區等地區轉移,并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發展。要加強典型引路,通過遴選一批產業轉移典型合作模式,促進模式創新和應用推廣,持續激發產業轉移新生力。
二是加強聯動協同,促進區域合作,形成產業梯度轉移“合伙人”。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合作重點,把合作發展的功夫主要放在聯動上。探索創新方式方法,創新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模式,支持東部地區在資源、產品、基地建設、研發制造等方面通過托管、共建等形式支持中西部、東北地區發展,強化頭雁效應,以引進東部實力企業為龍頭,爭取承接產業鏈條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鼓勵中西部、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建立“朋友圈”,放大以商招商、以才聚商、以企引企的優勢,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創新鏈招商,通過在東部地區既有園區設置園中園等方式建立研發、金融中心,主動承接科技、人才、金融等資源輻射。探索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合作模式,發揮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作用,完善科技成果梯度轉移的利益分享機制,通過共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新型研發機構戰略聯盟等形式,鼓勵東部地區科技創新成果在中西部、東北地區孵化轉化。
三是優化營商環境,增強產業承接轉移能力,形成資源要素集聚“強磁場”。做強做優產業轉移對接信息服務平臺,互通信息,共享資源,打造各地區科創走廊,持續舉辦產業轉移對接活動,推動產業精準對接。加強產業轉移跟蹤評估,構建區域承接產業轉移評價指數,實施差別化獎懲,科學評估承接產業轉移情況和成效。培育和打造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引導和儲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生態,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高度重視發揮產業鏈鏈主作用,鎖定重點目標企業開展一企一策轉移對接,推動鏈主企業增強發展能級和頭雁作用,吸引配套企業、生產性服務企業、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集聚,增強產業間的黏性和產業鏈在不同地區間延伸的慣性。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提供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幫助轉移企業提升競爭力,既為企業遷出地騰出新的發展空間,也為產業承接地真正帶來源頭活水,實現雙贏。統一高新企業認證,減少企業重復認證,加速創新轉化。對標對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甚至國際發達城市,著力找準改革突破口、打好資源集聚“組合拳”,著力破積弊、立新舉、優服務、樹標準,以一流營商環境創造集聚資源要素的強磁場,塑造爭先出彩的新優勢。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