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勞動文化在高校的育人價值
勞動文化是勞動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積淀的精神成果,主要是指確立勞動的地位和價值以及維護勞動者尊嚴和權利的文化。推進高校勞動文化教育,培養合格大學生,是高校的重要職責。
一、 勞動文化的育人價值
(一)增強道德情操
首先,勞動文化有利于大學生明確道德理想。道德教育是知識內化于心的過程,大學生接受社會倡導的價值觀并轉化為自身的思想,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大學生閱歷簡單,道德追求處在非理性的理想化狀態。勞動文化是架通理想與現實的橋梁。在一次次的勞動實踐中,大學生將理想與現實更好地結合,人生目標更為清晰明確。其次,勞動文化有助于大學生增強道德情感。大學生通過勞動實踐,感受勞動的艱辛和愉悅,了解民生、體驗社會,從現實中受到啟迪,增強了對勞動價值意義的認識。最后,勞動文化有利于大學生淬煉道德意志。大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遇到諸多突如其來的挑戰是常有的事情,這就需要大學生培養細心耐心的品格、具備堅韌不拔的意志,運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二)增進價值認同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勞模具備愛國、敬業、實干、奮進等精神,鮮活地展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一步認同。大學生通過身邊的勞模,了解他們的生活工作實況,了解他們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敬業有為的精神品格,彰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意識,有利于深化大學生的認識,增強大學生的認同感。弘揚勞動文化,不僅具有道德意義,又內含政治價值。
(三)培養健全人格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依靠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勞動者經歷千辛萬苦的奮斗。中國夢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年接著一年干,需要一批又一批志存高遠、勇于擔當、善于創新的勞動者腳踏實地一步步完成。高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搖籃,通過弘揚勞動文化,培養有理想、有擔當、有文化、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人才基石。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激勵大學生掌握扎實的勞動素養,成為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勞動者,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動力。
二、 高校勞動文化的踐行路徑
(一)更新高校勞動教育理念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學校勞動教育,不僅標志著教育政策的深化與完善,更是對勞動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勞動教育的核心和關鍵,是樹立科學的勞動歷史觀和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以及通過實踐來提升個人的勞動技能,端正態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旨在將勞動教育的目標貫穿于整個德育教育的始終,確保大學生能夠在勞動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出積極的勞動精神,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大學生通過參與家庭、學校、企業及社區等多樣化的勞動活動,在實踐中掌握勞動的意義,體會勞動的不易,將更加尊重勞動者,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這種全方位的勞動教育理念,不僅有助于大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也為他們將來奉獻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科學的勞動教育理念指引下,新一代的大學生在勞動中成長,將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營造尊崇勞動的文化氛圍
在高校營造尊重勞動的校園文化氛圍非常重要。這不僅能夠實現勞動者的自我價值,還能提升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學生要明白“勞動幸福的最根本標志是創造性的誠實勞動得到應有的尊重”的道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生要理解確保勞動者感受到尊嚴、成就感和幸福感,特別是那些勤奮和創新的工作者,應當得到充分的肯定和物質激勵。這樣的做法能夠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勞動幸福是最高形態的幸福”,使他們更加投入地工作。高校要利用現代傳播工具,微信、短視頻和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和方式,傳播勞動模范的事跡,激勵更多的勞動者,引領社會風尚。通過這些平臺,講述勞模的故事,展現勞動的光榮和創造的美麗,可以提高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校園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高校還需要關注并糾正那些貶低勞動和勞動者的負面言論。通過加強輿論監督,可以有效地澄清誤解,引導大學生形成尊重勞動的正確價值觀,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勞動成為深受社會尊重和推崇的行為。
(三)養成自主自立的勞動習慣
張謇曾提出:“凡能做者,須自己做,切勿習懶。”成長是一場逐步擺脫依賴、追求自我獨立的人生旅程。在這一過程中,勞動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是知識的實踐,更是精神層面的自我修養。勞動教導人們,通過親身實踐,去探索世界,去嘗試用自己的力量去塑造未來,去領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在勞動教育的熏陶下,大學生的視野得以拓展,能理解勞動不僅是為了生存,更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途徑。勞動中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它是個體獨立與自強的基石。在智能化社會發展進程中,那些重復性、機械性的勞動正逐漸讓位于更具創造性和智慧性的勞動。這種轉變不僅能提高勞動的效率,還能夠讓大學生在勞動中實現自我超越,讓精神和智慧得到升華。在這樣的勞動中,大學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通過創造性地自主工作,實現了個人價值,也為社會的進步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劉勝良系桂林醫學院教授,歐海燕系桂林醫學院副研究員、通信作者。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鄉村振興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實踐育人機制研究”(2022ZJY1894)、“廣西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助推機制研究”(2023ZJY1455)的成果。]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