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休閑>茶旅人生
飲茶如交友
晨起,照舊潔具泡茶。一手端起茶盤的剎那,發現一只茶杯歪倒,另一手下意識去搶,不想茶盤傾斜,幾聲脆響,頃刻間,常用的白瓷蓋碗、玻璃公道杯和青瓷茶盞已四五分裂,散落一地……
我愣在原地。這些年,茶就像我的一個老朋友,陪伴我工作和生活。這個“意外”,讓我有些恍惚:全軍覆沒的決絕,搶而不及的懊惱,大勢已去的不舍,伴隨著與茶為伴的18年光陰,一起涌上心頭。
2006年,因為工作的緣故,我開始接觸茶。那時候,作為茶文化版的編輯,我主要負責文章的初核校對,同時承擔一項重要任務:每周給版面欄目“茶問”提出一個問題,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原培訓部主任陳楚平作答。與茶,我那時不過一張白紙,問題很多,但如何問得有普遍代表性又有一定的專業性,也不是件簡單的事。為了這個“茶問”,我定期去書店,把新近的茶書抱回家研讀。每周去北京馬連道喝茶,在一杯杯茶湯中,將書本上的茶還原到眼耳鼻舌的豐富體驗。
久而久之,茶這顆種子不知不覺在我的世界里生了根。日常與茶為伴,一人飲、眾人品,時光因之變得溫暖而從容。外出旅游,我喜歡去茶山走茶鄉泡茶館,試著從一杯茶中感悟一個地域。即便到了書店,我也會流連茶書架,翻看那些新出的茶書,看看體悟茶又有了哪些新角度。
飲茶如交友,越用心才能越幸運。同一杯茶,不同的人,喝到的感受千差萬別。就像與朋友交住,你越用心,越懂得她,她才會給你更多正向回饋。與人一樣,茶有不同的性格,懂得欣賞,是交往的基礎。比如飲綠茶,要欣賞她的清香、鮮甜,而不能苛求其香氣不夠豐富,滋味不夠豐滿,因為那原本就不是她的特點。比如大口喝茶,喝的是隨手端起的及時,熟悉的踏實,解渴的暢快,而大可不必苛求香氣滋味的層次。
與人一樣,茶還有不同的經歷,懂得共情,是交往的升華。從一片葉子到杯中之飲,每一款的背后,濃縮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如若茶有瑕疵,你懂得她為何如此,還能用泡茶手法發揚其長處,隱藏其缺陷,呈現最好的她;如若碰到一款好茶,讀懂造物的神奇、季節的饋贈、茶人的智慧,那杯茶,便不僅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內心深處的感動。珍惜之情、潸然淚下,也便不難理解。
飲茶如交友。有時候,她像座富礦,越接觸,越發現其博大。且不說我國數千年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單就五彩繽紛的茶品種、千姿百態的茶風味,就不得不讓人生出“喝茶喝到老,茶名記不了”的感慨,涵養出謙虛、好學的品格。
有時候,她像個媒介,通過她,可以快速消除疏離感,輕松找到同類。茶桌一擺,茶香彌漫開來,一句“請喝茶”,既是待客之道,也是打開話匣子之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愛茶人大多有著平和友善、尊重包容的性格。
有時候,她又像面鏡子,照見你,不斷幫助你成長。能不能沖泡好一款茶,既照見你對茶的了解和認知,沖泡的技巧,也照見你對茶的態度,對人的態度。每一泡茶湯是否均勻飽滿,每一個茶友是否得到平等關照,體現的都是泡茶者的修養。
再看那一地狼藉,又何嘗不是我的急躁與怠慢呢?這個老朋友,第一次以這種決然的方式提醒我。
谷雨時節,正遇北京茶博會,琳瑯滿目的茶具中,我還是挑選了熟悉的、趁手的那幾款,回來擺放在老地方。我知道,不管工作、生活如何變化,這個老朋友,會一直陪伴著我。(紀娟麗)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