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貴州
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丨有事兒咋辦?“院壩協商”唄!
“院壩”,指房前屋后的平地。在西南鄉村,院壩是村民們再熟悉不過的地方,大家在這里晾曬谷物或休憩閑聊。
當“協商”走進“院壩”,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如今,在貴州省政協的持續推動下,“院壩協商”已經在貴州各地落地開花。
4月12日,當“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媒體記者團走進貴州省黔東南州施秉縣白垛村,一場沾著“泥土味兒”的“院壩協商”會正在進行。一戶人家門前寬敞的小院里,40余人圍坐在小板凳上,有的正舉手爭取發言,有的正一邊輕拍著熟睡的孩子一邊側耳傾聽。
“現在游客們都說環境衛生變好了,但我發現村子里的雞、鴨、鵝經常在村道上亂跑,能不能規范一下?”
“咱們的議題里說要杜絕野外用火,我想問一下需要焚燒秸稈時怎么辦?”
……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從民風民俗聊到環境衛生,討論氛圍熱烈。面對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協商會的主持人,施秉縣政協委員、白垛鄉黨委組織委員田永安一一回應記錄。對于大家達成共識的議題,他立刻在白板上打個勾。
“院壩對村民們來說,是就地就近的選擇,大家參與起來更便捷,心理上更放松,積極性自然也越來越高。”田永安說,現在大家遇到大事小事都會拿到協商會上討論,少則十余人、多則六十多人,“議題通過后,我們會把協商結果遞交給村兩委作為決策參考,有的也會提供到縣鄉,自上而下助推工作落實。老百姓的想法,就這樣從‘共識’變為‘現實’。”
“通過協商,我們在發展以紅六軍團戰斗遺址為核心的紅色產業,以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為優勢的綠色產業和以優質烤煙、精品水果、中藥材為特色的金色產業等方面達成了共識,從而以‘三色’經濟賦能鄉村振興,帶動村集體經濟實現收入108.6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1.97萬元。”說起“院壩協商”的成果,白垛村村支書羅應民臉上露出高興的笑容。
其實,“院壩協商”是一個統稱。記者發現,省政協2022年印發實施的《貴州省政協“院壩協商”工作規則(試行)》中,“院壩協商”是指在農村一線,以院壩、涼亭、長廊等親民休閑場所為載體,由政協組織主導,有政協委員參加,就地就近、簡捷便民、務實有效開展的基層民主協商活動。在貴州各地,“院壩協商”并不拘于形式,而是結合實際情況彰顯地方特色,為鄉村治理貢獻“政協方案”“政協智慧”“政協力量”。
“院壩協商”究竟要協商什么?在一次次的實踐探索中,答案逐漸清晰:既可以聊一聊紅白事酒席上一桌最多幾個菜避免攀比、家門口的垃圾怎么清理這些“小”事,也可以協商村子應該種什么作物、怎么做好森林防火這些事關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的“大”事,議題取決于群眾需要。總之,只要是大家的煩心事、揪心事,都可以成為“院壩協商”的議題。
有事兒咋辦?在院壩里坐下來,一起協商唄!
(活動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