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4年第二期
關于書法創作中的感性表現
在書法創作中,感性表現是相對于理性表現而言的。在師法傳統即繼承階段主要表現為理性,在變法創作階段則主要表現為感性。
當對古法即傳統有了深刻理解及把握之后,感性表現即變法、創新則尤為重要,它直接關系到創作的成功與否,也關系到書家成就的高低。社會上不乏對傳統深入學習并準確再現者,但由于缺乏創新精神及變法手段,或缺乏足夠的膽識,囿于前人的藩籬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無緣于真正的創作。這里就如何發揮感性或曰如何變法談四個方面的認識,誠與廣大同道共勉。
《書法傳承之我見》(行書)-張-繼
首先是對古法的靈活運用。清人魏錫曾有“推崇入古出新,講求天真自然,反對墨守成規,摒棄矯揉造作”的學術立場,影響深遠。在當代,書法正逐漸擺脫其實用功能,日益走向純藝術化,具有弘揚藝術家主體精神與思想理念的明顯特征。其點畫書寫蘊含的力感,水墨運用產生的氣息,空間構成營造的態勢,章法布局表現的韻律等諸多美感不可能簡單地以外在具象形式所涵蓋,只有注入了作者性情與學養方可悟得。所以在學習傳統古法時不可盲目地“依葫蘆畫瓢”,須心領神會。對古法既要理性地實臨以求其形,又要感性地意臨以求其神,二者相得益彰,形神兼備矣。前代大家無不是靈活運用古法的楷模,如清代金農、伊秉綬隸書直取漢法,并化為己有,因而開創了新風,樹立了新法。
自作詩《波浪能》(篆書)-張-繼
第二是對古法的時代順隨。“藝術當隨時代”,任何一門藝術形式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書法藝術也不例外。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書法由實用走向當代展廳,每一步變化無不昭示著時代特征。當代人追求思想解放,追求生活情調,審美趨于多元化、開放性,表現在書法本體上,完全展示法度和功力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欣賞需求。在傳統基礎上用筆、用墨、結字、章法的靈活多變,均不同程度流露出當代人的審美情懷與雅逸趣尚。唐代孫過庭即有“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經典言論,如今書法創作中這些現象正是“師古不違時”的具體表現??梢哉f,時代審美的發展不會以個體人的審美傾向為轉移,但同時,個體人的審美探求在認識時代總體審美特征的前提下也有著充分的、自由的表現空間。書法創作如果僅僅沉溺于傳統,脫離了時代大的文化背景,必然停滯不前,也違背了“與時俱進”的自然發展規律。
(清)趙德懋《妙香齋詩集》節選(隸書)-張繼
第三是對古法的個性滲化。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體,沒有共性的個性難以步入法門,反之沒有個性的共性也不可能成就真正有風格的藝術精品。我們知道,個性并不完全等同于風格,個性往往是與生俱來的,相對比較固定的性格特征,而風格則是經過人文整合之后的個人性情在藝術作品和藝術行為上的表現。于書法創作,學習古人而不同于古人,這應是一個基本的認識。前人總結,要“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沖出來”即是此道理??梢哉f,打進去不易,沖出來更難。打進去往往靠的是功夫與毅力,沖出來往往靠的是智慧與膽量。打進去是基礎,沖出來是目標。沖出來即可標新立異,這是個性的升華。當代書法創作中諸多個性化追求,只要不違背藝術規律,只要是為作品整體效果服務的都可以嘗試,但對“度”的把握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維系著作品的生命。凡是目無法度,不顧共性,濫用個性者最終難達高境。
波浪能(國畫)-2023年-張-繼
第四是對古法的人文融通。人文者,人類社會所存在的各種文化現象。把藝術自身的法度與社會人文相融通可謂藝術家創作的畢生追求。劉熙載云:“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眾所周知,“有象無意”的藝術謂之淺薄,這就要求作者不僅要重視技法的錘煉,更要注重氣格的涵養??梢哉f氣格是諸藝術融通的最后歸宿,是綜合修養的自然表現,更是精神氣質的潛意識外化?!肮Ψ蛟谧滞狻?,當代書法創作的發展總趨勢告訴我們,綜合修養的支撐乃重中之重。在中國書法歷史長河中,凡是能夠稱得上大家者無不具備高深的學養。書法之外的廣博知識猶如土壤之于植物,沒有土壤中源源不斷的營養成分,植物的生命必然枯竭。
寸陰是競(篆刻)—張 繼
綜上所述,無論是對古法的靈活運用,對古法的時代順隨,或是對古法的個性滲化,對古法的人文融通,機械的思維模式與理性的照搬手段都是行不通的。要在認知“新”、理解“深”、運用“通”的前提下靠感性、靠悟性、靠靈性達到“化境”,從而由“技”而入“道”。
富 貴(篆刻) 張 繼
無量壽(附邊款)
張 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主任,一級美術師,作品曾在全國書法篆刻展中多次獲獎,并長期擔任全國書法篆刻展評委。出版理論專著及詩、書、畫、印作品集多種。曾獲全國“德藝雙馨青年文藝家”、全國“德藝雙馨書法家”等榮譽,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曁“四個一批”人才工程,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推選為“最美志愿者”。
責任編輯:楊文軍
版面設計:湯煒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