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一步提高低值廢塑料的利用價值?如何破解塑料污染治理的難點和痛點?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看來,廢塑料化學循環或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可以對各種低值廢塑料進行集中回收利用,從而減少對石油等原生資源的消耗,將“白色污染”變為“油田”,為能源、資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塑料因質量輕、制造成本低、可塑性強被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據統計,2022年,我國廢塑料產量超過6000萬噸,其中僅有1800萬噸實現了材料化回收利用,利用率約為30%。剩余約70%的塑料購物袋、快遞袋、外賣餐盒、地膜、農藥瓶、肥料袋、各種包裝等低值塑料垃圾,基本混入生活垃圾被焚燒或填埋,造成嚴重資源浪費,成為塑料污染治理的最大難點和痛點。
多年持續關注塑料污染治理的李景虹,一直想為這每年約4200萬噸的廢塑料找個合適的出路。在多次調研和深入思考之后,他認為化學循環可以有效突破物理回收應用場景限制,突破廢塑料材料化回收利用的發展瓶頸,這也意味著“塑料變石油”成為可能。
李景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能夠對4200萬噸中的50%實現化學循環,就相當于開發了一個超過6000萬噸的油田;如果能夠對現有10億噸的存量塑料垃圾進行回收利用,相當于低成本開發超大規模的“城市油田”。
與此同時,每化學循環1噸廢塑料與使用石油生產塑料相比,平均可以減少0.67噸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能對2022年我國填埋或焚燒的4200萬噸廢塑料全部實現化學循環,與焚燒相比可減少碳排放2814萬噸,具有顯著的碳減排效益。
“當前國內外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路線逐漸成熟,已進入產業化示范應用關鍵階段,成為國際化工企業競爭的新熱點。國家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搶先布局。”李景虹說。
李景虹建議,應盡快明確廢塑料化學循環戰略定位,將其作為構建我國塑料污染治理體系和能源資源戰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組成,納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規體系、循環經濟規劃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規劃,并作為應對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同時,建立與化學循環相匹配的廢塑料回收體系,建設城市低值可回收物分選中心,將低值廢塑料從生活垃圾中分選出來,并交由化學循環企業加以利用。